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同学总能名列前茅,而有的同学却总在倒数徘徊?难道学习好的同学智商真的比其他同学们高吗?还是他们天生就适合学习?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有各自的天分和特长,只是你没将这份优势展现出来。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很多人知道这句话只知道前半句,殊不知后半句才是这句话里最重要的。
所以成绩差的同学不一定是不努力或者天赋不够,可能他们只是没有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才造成成绩不理想。
接下来就说说关于学习的一些误区和方法。
一、1万小时定律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学会一个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这是必须的。
就算每天都在一起练习的同学几乎花了同样的时间,到最后每个人的成就却不同。练习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取决于练习方法。利用正确的方法去刻意练习,铁柱也能磨成针。所以对于1万小时定律,我们不持肯定态度。
二、天真练习
天真练习指的是学习某一种技能都保持着学会就好的一种学习态度,学会了基本基础之后就停留在松懈状态,对于技术的进步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大家的通病。
怎么让自己成为学霸?每天泡在图书馆吗?怎么成为灌篮高手?每天找人打篮球吗?怎么成为第二个朗朗?每天疯狂练琴吗?
麻木且没目标的练习不仅无法让你成为高手,还浪费时间、体力和精神。想成为钢琴家,可你每次就会对着钢琴敲键盘,也不练练音阶和基本功,那样就只会停留在初始阶段。
再看看那些NBA 职业运动员每日练习的项目,再看看你每周只是单纯的约朋友出来打球,难道你还渴望自己能成为真正懂篮球的高手吗?
接下来再给大家说一说学习方法。
一、目标练习
大脑是在不断地成长,随着锻炼过程当中,是不断地在做出改变,所以练习过程中必须要以“目标”为前提,而不是以“知识”为前提。
怎么说不是以知识为前提而是以目标为前提呢?举个例子:想要在英文科目上拿到好成绩,就要以成为全班英文最强的人为目标而不是以学会英文写作为目标。
因为在成为最强的过程中,自然地会获取到所需的知识。不要以重覆练习的方式去练习,而是尝试新方法去练习,维持继续学习的动机。
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中学习。人的学习受到情景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况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学习这些东西。
二、即时回馈
当身边都环绕着高手或是比你厉害的人,和他们进行比较,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了,接着再用克服弱点的方法去练习,就能非常精准的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训练。
每次一个人去健身房健身,健身的过程中并没有人能给我任何反馈,也不清楚自己的健身姿势对还是不对,这时就需要找人来监督和给予正确的指导。
所以不论你在努力做某件事,都必须得到即时反馈,来准确判别自己在哪个方面不足。
三、跳出舒适圈
愿意呆在舒适圈里的通常都是安于现状的一个状态,不愿对现在的环境做出改变,跳出舒适圈,才能让自己接近成功。所以,只有跳出的舒适圈,自己才能进步。
莫扎特拥有完美音高这个能力并非天生就具备的,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爸爸便开始当起了莫扎特的全职音乐老师,教莫扎特各种各样的乐器。六、七岁的时候莫扎特的爸爸才开始对莫扎特进行训练及培养他的完美音高。
换个角度说,如果莫扎特小时候就处于“安于现状”的状态,每天和他的哥哥姐姐嬉戏打闹,不跳出舒适圈的话,莫扎特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了?
最后,祝各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