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理会高考倒计时牌,连日历牌作用也没起到,把高考等同中考、小升初,认为高考不过就这么回事,不必太在意。复习也没计划,随意性高。倒计时牌毫无意义。
聊聊一个朋友的第一次高考吧(她考了不止一次),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没有倒计时牌,不过老师经常会提醒:“距高考还有xx天,抓紧时间啊!”之类的话。其实老师不说,同学们也在紧张地复习备考,她也在其中,因为好多知识亟待补习,好多内容没有吃透,高考会考成啥样并没把握,所以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不过也没有太紧张,因为小升初和中考她都没怎么费劲,都考得不错,上了重点学校。所以虽然还有很多知识没复习完,但认为自己即使考不上清华北大,但上一般大学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在复习备考之余,还是经常会做些闲事:比如看看美国人际关系学家代尔.卡耐基的励志文章,读读《读者》杂志,那时《读者》的刊名是《读者文摘》,经常摘录国内外各种刊物上的精美短文,人生故事,特别受欢迎。做做白日梦:比如“将来当个女外交官在谈判桌上如何和外国人谈判,语言应该怎样表达,如何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等等。同桌批评过她好几次,“赶紧复习吧,都啥时候了,你咋还有这闲心呢?”可她还是依然固我。结果,第一年没考上,倍受打击,觉得真是没脸呀,但当时根本没意识到是自己太自傲了,太轻敌了。
后来她不好意思回母校复习,在老家附近随便找了个学校复习,以为又学一年随便都会考上大学的,结果,大跌眼镜,又没考上!这一次,她感到问题严重了,丢脸是小事了,浪费光阴是大事呀!她窝在家里俩月,反省自己:为啥失败两次,到底哪儿出了问题?自己不笨哪,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是尖子生,怎么高考就不行呢?自己并不是太紧张,她这人大考从来不紧张。相反有时太松懈,(其实她那时不知道过度松懈是紧张的另一种表现。)她有些打退堂鼓,高考真的这么难吗?不考行不行?“行行出状元”哪!要不做个农民企业家也挺好吧。可是又一想这条路相比高考也不容易,应该说更难。在家憋了两月,明白一件事,对一个农村女孩来讲,考大学是当时相对最好的道路,所以做了一个决定,再复习一年,而且全力以赴。那年可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心沉下来了,头脑特别清醒,高考成绩超出重点线30多分,如愿报考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的心理系,现在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正是她自己想走的道路。而那几次高考对她也是一种宝贵的经历,让她悟出许多人生道理。什么“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成语或名句的含义全体会到了。
因为太在意,所以不平静
有些人,太把倒计时当回事,其实是太把高考当回事。认为高考关系自己一生的命运,高考倒计时就像高考的使者,稍有差池,后悔终生。如果这样想,当然容易焦虑。这种人,高考倒计时牌反而强化了他的焦虑。
记得有这样一个同学,小华(化名)高考前就度过了一段很焦虑的时光。他的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上游,高三下半年他就开始有些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本科,专科学校他又不想上,但他的成绩忽上忽下,实在没有把握。考前一百天教室里挂上了高考倒计时牌。离高考还有50天时,他妈妈又在卧室里挂上了高考倒计时表。从此他每天一睁眼,看到倒计时表,就下意识地想到时间又少了一天,可好多知识还没复习。越想越慌,精力也很难集中,一天竟然看不了多少书,还老走神。
结果在模拟考试时,成绩竟然倒退了十多名。懊丧、恐惧和无助一起涌向他,他的心情烦躁异常,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冲着家人大吼大叫。
离高考仅有一个月时,晚自习后,他回家躺在床上,看到倒计时表上大大的“30”,气不打一处来,起身抓下倒计时表摔个粉碎。那天恰好小华的表哥在他家。听到动静过来和他长谈了一次。他表哥说:“一个月,可以说很短,也可说很长。你想想,如果你安静下来,一天的时间除去吃饭、睡觉,你能记多少单词?做几套试卷?看多少页笔记?背多少页书?依我的经验,像你这么大年龄,一星期至少能背两本政治、历史,做五套数学试卷,看一本外语笔记,记200个单词,这样到高考之前你还可以做很多。现在你最需要列个计划,充分利用好这30天。到时你就可以笑迎高考,正常发挥就行了。”听了表哥的话,小华心情慢慢地明朗起来。
从那晚起,他找回了应有的沉着自信,高效地利用了那最后一个月,顺利地挤过了独木桥。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当的焦虑利大于弊,可以增加动力,促进行动。如果太过焦虑,考生也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正确对待,承认自己的焦虑情绪,然后静下心来找出焦虑什么,原因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肯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啰嗦这么多,总之一句话,高考倒计时牌不过是一个时间牌。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