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简介
叶桂
叶天士(1666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叶家世代业医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主要成就
精通多面
他除了精通家传儿科,他还在杂病方面,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
一技之长
叶天士最擅长的是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他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严谨精细
除精通医术外,叶桂在其它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他在医学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
代表著作
叶桂生前伤病盈门、日日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著述。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医学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01
《温热论》
在清代以前,中医论治热病大都用《伤寒论》的方法。明末清初的吴有性著《温疫论》,才把伤寒与温疫分别对待。虽然他对温病理论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但却没有分清“温疫”和“温病”的界线。
叶桂首次阐明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这不仅仅在理论上独具只眼,而且在治法上独辟蹊径,拯救了许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的治疗大法。在诊断上则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他的许多治法方剂,经吴鞠通的整理而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
《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推崇备至,它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乾隆后期,又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其中佼佼者有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他们也都是叶天士的私淑弟子。
02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则为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分门别类集为一书,每一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
此书刊于1764年,体现了叶桂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温病治案较多。后人称其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
美中不足的是,案中均未注明每次处方之后,病情的转变和最后的治疗效果。
人物轶事
奇术治暴盲
据史载,清代藩宪向为京官,因为清代京官实权不大,所以藩宪听说要到苏州外任时,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请名医叶桂疗疾。
叶桂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怎能如此请我?必须备全副仪仗来,方可前往。”差人回复,藩大怒,众人相劝,依允名医要求,若治不好目疾,重罚不迟。于是,令仪仗相迎,但谁也未想到,叶又不去,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藩夫人亲自请!”藩闻后,怒不可遏,咆哮如雷。
在这之间,藩大人怒气未消,而目却忽明,众人难解,叶桂已匆匆赶到藩府上请罪了,对藩说:“我并非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由怒转喜,尽释前疑,并重礼相酬。叶天士奇术奇在于不药而愈,于是,叶桂以阳治阴,奇术疗暴盲的佳话传遍苏州城内外。
编辑:黄嘉璐排版:黄嘉璐责编:张少琪肖俊婕冷婧律审核:许莉葛昊洋
来源:网络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