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妃曲二首之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二首之二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鉴赏
《明妃曲二首之一》鉴赏
这首诗讲述了王昭君初离汉宫出塞时的情景和她的心理状态。首句“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描绘了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悲伤,泪水打湿了她的鬓角,春风吹拂,她的发丝垂落。第二句“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进一步表现了她的失落和无奈,她低头回望自己的影子,脸上没有一丝颜色,而她的美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能让君王难以自持。
第三句“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转入后期,昭君回到汉朝后对画工的埋怨,质疑画工毛延寿是否真的见过自己,因为画中的自己与现实相差甚远。最后一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点明主题,画工毛延寿的技艺不足以表现昭君的真实美貌,误杀了他实在冤枉。
《明妃曲二首之二》鉴赏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昭君出塞后的思念和孤独。首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讲述了昭君只能通过画像来认得自己的面容,环佩叮当的声音在月夜中显得格外凄凉。第二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描绘了昭君的怨恨和不满,这些情感通过琵琶声传达出来,千载之后仍能感受到她的哀怨。
第三句“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揭示了昭君对汉朝和匈奴两种情感的对比,汉朝对她的恩情浅薄,而匈奴对她的关怀深厚,人生的快乐在于心灵的相知相通。最后一句“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表达了对昭君的同情和怀念,尽管她的坟墓已经荒芜,但她的哀怨仍通过琵琶的弦音传达至今。
赏析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通过对昭君出塞故事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叹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两首诗不仅展现了昭君的美丽和才情,也揭示了她在政治婚姻中的无奈和孤独。
情感表达
两首诗都以浓厚的情感为基调,表现了昭君离别故乡的悲伤、对汉朝的失望和在匈奴生活中的思念与孤独。王安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昭君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历史反思
诗人通过昭君的故事,反思了当时的政治婚姻和社会现象。昭君因为画工的失误而被迫出塞,成为政治牺牲品,王安石对此表示深深的同情和不满。
艺术手法
王安石在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使诗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对昭君容貌和心理的描写,通过画图、环佩、琵琶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美丽与哀怨。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使这两首诗成为描写昭君故事的经典之作。
以上有关“《明妃曲二首》(王安石)原文|鉴赏|赏析”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周碧落(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