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注释和赏析

古诗,艺考

古诗

2024-6-22 10:21:48 文/王伟 图/纪琳瑜

关注

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

常常有人这样问:我们现在中国人是不是失掉了自信力?

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每问到这个问题,我总觉得不好回答。我们中国人,确有很多失掉了自信力的表现,但也有很多表现了自信力。要说完全失掉了吧,不见得;要说完全没有吧,也不见得。于是,我很难回答。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对于外国的器物、制度、思想,几乎是没有不尊崇的。凡是外国的东西,一概拿来,照搬使用,这是不是失掉了自信力的表现呢?我认为不全是。我们在用外国的东西时,表现出来的只是对先进事物的吸收力,而不是失掉了自信力。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失掉了自信力的表现。例如,有些人觉得我们中国人什么都不行,什么都比不上外国人。这样的人,对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概看低的。他们把中国的一切看作是落后的、腐败的,甚至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这种表现,才是真正的失掉了自信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信力的表现。例如,古代的诗人,李白、杜甫,他们的诗篇,就是自信力的表现。近代的革命先烈,孙中山、黄兴,他们为革命而奋斗,也是一种自信力的表现。还有,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的表现,都是自信力的体现。

所以,我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失掉自信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发扬我们已有的自信力,把这种自信力发扬光大,转化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

注释

  1.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器物:指器具和物品,这里泛指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
  3. 照搬:指不加变通地搬用。
  4. 吸收力:指吸收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
  5. 自信力:指对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信心和信念。

赏析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对中国人自信力问题的深入剖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民族自卑情绪,并指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自信力。全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而富有感染力。

开篇提出问题

鲁迅开篇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现在中国人是不是失掉了自信力?”这一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分析自信力的表现

鲁迅通过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对外国事物的尊崇和照搬,指出这并非完全是失掉自信力的表现,而是对先进事物的吸收力。这一分析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强调了不能简单地以表象判断自信力的有无。

批判失掉自信力的现象

鲁迅进一步批判了那些对中国持全盘否定态度的人,认为这种人是真正失掉了自信力。他们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概看低,甚至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这种表现才是鲁迅所反对的。

强调自信力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鲁迅通过列举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近代革命先烈孙中山、黄兴,以及普通中国人的自信力表现,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信力。这不仅为全篇文章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也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

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鲁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发扬已有的自信力,把这种自信力转化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这一结论不仅给读者指出了方向,也激励了人心。

总结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对中国人自信力问题的深入剖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民族自卑情绪,并指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自信力。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鲁迅作为“民族魂”的深刻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怀,同时也能从中汲取自信和力量,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以上有关“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注释和赏析”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酆碧云(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诗词鉴赏-古诗-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注释和赏析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