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促织》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所至,倾其装,稍厚资以人,日蹙缩不自聊。已而弊器轻赍,徒步而归。走至陇西,一旅舍逆旅。旅客怜其罄然,分饼与之,遂共居一室。成名者诘之,其人笑曰:“我促织也。”成名者大骇,促织曰:“子欲归乎?子若欲归,我载子。”成名者自叙所历,促织怅然曰:“子可怜见也!”乃令其僮舆之归。
至,则劝之曰:“子暂舍子业。能忘此事,则蚤寝之时,吾与子语。”遂留之室中。子许诺。促织曰:“子谓天下无不可欺之人乎?人之见我,未知其可欺也。尝试之,子知之矣。”成名者素善弹,亦以斯游。至夜分,促织载子出至街头。值一女郎倚门独立,促织曰:“子往与语,不顾也。”成名者初惴惴,促织再三劝之,始往。促织密随之,女郎初不应,忽然笑曰:“子诚不顾耶?”即趋避而去。促织大喜曰:“子诚能之矣!”
注释
- 促织:指蟋蟀,一种昆虫,以鸣叫闻名。
- 成名者:指追求功名的人。
- 操童子业:指从事童子科考试的业余学习。
- 倾其装:倾尽随身财物。
- 罄然:空无所有的样子。
- 舆:用车或担架抬人。
- 蚤寝:早睡。
- 惴惴:恐惧不安的样子。
- 趋避:迅速回避。
翻译
在某个地方,有一个追求功名的人,他从事童子科考试的业余学习,很久都没有成功。他每到一处,都倾尽随身财物,稍微厚些的钱财也用在人际交往上,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生活无以为继。后来,他带着破旧的器具和轻便的行李,徒步回家。走到陇西的时候,他在一家旅舍里投宿。旅客们可怜他一无所有,分饼给他,并和他住在一个房间里。追求功名的人询问他们,旅客笑着说:“我是促织。”追求功名的人大吃一惊,促织说:“你想回家吗?如果你想回家,我载你回去。”追求功名的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促织听后感慨地说:“你真是可怜啊!”于是让他的仆人用车抬他回家。
到了家,促织劝他说:“你暂时放下功名的事情。如果你能忘记这件事,那么每天晚上,我都会和你谈话。”于是他被留在房间里。追求功名的人同意了。促织说:“你认为天下没有不可欺骗的人吗?人们看到我,还不知道是否可以欺骗呢。试试看,你就知道了。”追求功名的人本来善于弹琴,也因此而四处游历。半夜时分,促织载他出去到街头,碰到一个女子倚门独立,促织说:“你去和她说话,不要回头。”追求功名的人起初很害怕,促织再三劝说,他才去。促织悄悄跟随他,女子起初不理他,忽然笑着说:“你真的不回头吗?”然后迅速躲避而去。促织非常高兴地说:“你真的能做到啊!”
赏析
《促织》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只促织与追求功名的人的相遇,表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困苦生活和对命运的无奈。文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人物形象
追求功名的人代表了封建社会下的读书人,他们努力追求功名,却因为各种原因屡屡失败,生活困苦。而促织作为一个神秘的存在,象征着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对人类的嘲讽。
主题探讨
文章探讨了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读书人面对的困境和无奈。追求功名的人尽管努力奋斗,但终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蒲松龄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总结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对命运的无奈。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通过对《促织》的学习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蒲松龄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上有关“《促织》注释和全文翻译”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温秋波(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