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学-古典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人大阳光招生,艺考

人大阳光招生

2021-6-27 09:50:42 文/沈浩然 图/苏婧琦

关注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培养项目简介

1

培养目标

本项目旨在以国学(即中国古典学)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文史哲相关学科,建立学科交叉性更高的人文通识培养模式,培养以“大国学根基、文史哲贯通、古典学视野”为特点,具备综合研究古代中国、创造性转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及深入开展跨文明对话能力的新一代交叉型、创新型国学人才。

人大阳光招生

课堂照片

2

招生条件

凡有志于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进行文史哲贯通研究、从多民族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发展变迁、在古典学的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特质的优秀高三学子,均欢迎报考。

具体招生细则,敬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阳光招生平台或RUC国学生。

3

学位授予和毕业去向

本项目学生毕业时统一授予文史双主学位,一张学位证,不分主次;80%以上学生会在国学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4

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

本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独立承担。人大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教学科研一体的实体国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33名,覆盖了文史哲三大门类的八大二级学科。其中,学部委员1名,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长江学者2名。

人大阳光招生

培养方法

1

培养模式

本项目采取的是交叉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古代语言历史文献为根基,辅以图像材料和考古实物,逐步夯实学生的人文通识素养。课程体系以经典研读、文史哲贯通、跨学科团队教学为鲜明特点,多学科课程紧密衔接,学科融合度较深,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左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学生文创书签

2

交叉培养特色举措

为提升交叉培养的深度,本项目采取了以下六大特色举措:

顺畅的本硕衔接制度

为学院“3+4”的先通后专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制度保障,即:本科前3年主要接受文史哲的基础训练;大四及硕士3年则在学科贯通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文史哲不同方向的学术训练。

四年全员导师组制度

由不同学科的导师来共同指导,助力本科生构建文史哲贯通的知识结构。

完备的古代语言和元典精读课程

夯实本科生的古代语言文献历史功底。

四年无节点选择专业

多个方向共享一套培养方案,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塑造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数字人文”系列课程

以通识大讲座、荣誉课程等形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数字人文”系列课程,旨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文理交叉水平。

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体系

以系列读书班和配套游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通过师生更为近距离的接触来提升学生对国学专业的认同感,对国学研究的真切感,培养学生将国学研习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自觉意识。

人大阳光招生

部分讲座海报图片

人大阳光招生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

专业核心课

人大阳光招生

2

个性化选修课

人大阳光招生

具体课程体系,以实际修订后的2021级“国学-古典学”双学士学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准。

人大阳光招生

寄语

@

国学院常务副院长 乌云毕力格

清末光绪年间,俄国学者在今天外蒙鄂尔浑流域发现了著名的“阙特勤碑”,碑文用汉文和古突厥文书写。当时,沈曾植(汉族)、盛昱(满族)、三多(蒙古族)等中国学者迅速着手,对碑上汉文部分加以研究。其中,沈曾植的考订更是直接帮助了俄国和欧洲学者,促使他们最终破译了碑上的古突厥文,极大推动了国际突厥学的发展。颇令人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学术条件,中国学者未能直接参与到古突厥文的破译工作之中。这一历史时刻提醒我们,中国学者原本有足够的能力与眼界去探索国际学术前沿、开创国际学术潮流。当下,时机日渐成熟,中国年轻一代的学者理应肩负起这一份学术责任,重新接续这一份国际眼界,把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学术走向中国。“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与子偕作,我心悠悠。

@

2020级 殷悦菡

在国学院学习的第一年,我感受强烈的就是未来的无限可能。我曾以为大学的专业如同一个划定了的框架,而学习、学术的目标便是穷尽所能地获得已知,探索新知。但国学院让我看到了贯通古今中西,融合文史哲,同时跨越多语言、多文化的新的可能。每一次新的尝试,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广袤的未知的天地,同时也让我深深感慨于自身知识的不足。在国学院,我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读书,从最基本的学术训练开始,追随者前辈们的脚步前进。正因为国学院给予我的视野,前辈的成就于我而来似乎是终身不可逾越的高峰。但也正因知道自己目前的渺小,而摆在我面前的有无限可能,于是我不敢不日日自勉,孜孜以求,但有精进,则中心喜悦不能已。

@

2020级 吴家怡

这一年,在国院的学习中,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与学术有关的pre(课堂展示),第一次使用“知网”,第一次查阅“古籍库”,第一次了解西域各种语言,句读完《论语》,对校完《陶渊明集》……国院给了零基础的我太多的机会与包容,让我能不慌不忙却又循序渐进地扩宽我的知识广度。

在国院的生活中,中秋茶话会、平安夜活动、院庆、辩论队、游学、导师见面会……老师的关怀、同学的互助、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将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紧紧地凝聚在一个叫做“国学院”的大家之中!

@

2018级 罗兮言

在这样一所学院里,大朋友和小朋友,新朋友和老朋友,长与幼,师与友,彼此都分享着知识与方法,积攒着关怀与信任。大二第一学期的一节子学史课后,我向宋洪兵老师请教一个道家相关的问题。没想到老师在解答后向我推荐了专门研究此方向的林光华老师。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我坐在林老师的办公室前,听了一整堂且只有一个学生的答疑课。“没有老师会不欢迎问问题的学生”,最初就是宋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最后鼓起勇气,向一位从未谋面的老师请教一个可能会有点“傻”的问题。去年期中,我收到了萌萌老师在日本淘到的一份礼物——一册与我“同名”的尺八曲谱。还有期末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后长长的回信,配合课程与老师们一起前往首博、北大看展……种种经历都让我越发相信,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不再是一座孤岛。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所谓大学,或者说教育,应当是帮助你发现你,帮助你成为你,而不是帮你用看似光鲜的标签定义自己。它应当是扶持你更好成长的平台,而不是供你安逸的温床。一位园丁爱一朵小花,不是因为它好看与否,而是因为他投入了心血浇灌和守候。我也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原来一所学院里可以有这么多园丁,一年一年地等待花开。

如果不是你,我可能不会在现在就想明白,无论我是否是一朵美丽的小花,都值得被精心栽培,值得奋力成长。

愿你也能成为国学院里的一朵小花。

@

2017级 张倩雯

在国学院学习了近三年之久,最大的感触即各位老师们具有人文关怀的学术思想,国学院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学术交流体系,它支持不同的声音,也支持同学们在学术或者其他方面的探索与创新。除此之外,学院在学生课余安排中也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学院会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做足不出户读死书的人,而是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有志之士。学院每年会组织大三年级的同学游学,许多老师也会有选择地在课程中择出一个时间带领大家游览北京城中与课程相关联的景点。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景点,与自己游玩所得到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国学院同样也是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学院会关心每一个同学的学业与成长,师长耐心为同学答疑解惑,同学间也互帮互助,气氛融洽和谐。欢迎每个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新同学报考国学院,“入股不亏”~

@

2016级 姬越

国学院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莫过于“综合”。我自己的方向应该算是汉语史,但在理解普通语言学理论,或者解读某一具体文本时,国学院的各种西域语言往往能带给我不少灵感和启发。可具体而言,如何做到“博观”而“约取”,在之前单一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难免不好平衡。现在新设计了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想必能在本科阶段获得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让我看了也很羡慕)。欢迎师弟师妹们积极报名!

@

2015级 程佳璇

在国学院的学习到了第五个年头,还是会不时庆幸自己在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我院。

专业学习方面,老师们引导我们以考古学为重要参照,语言学为基础,文献研究为重点,加入历史化的思考。这样成体系的学习更能使人预学术之流。虽然我自己很是愚钝,但本科学习结束勉强还算是初窥堂奥。

个人生活上,本科时期我的家庭几次遭逢巨变,多亏班主任老师、导师、还有院里很多领导各方面的帮助,支撑我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班主任郭老师也是国学院毕业,我们一向都叫她一声“师姐”。记得一次我感觉到自己要支撑不下去了,不想一个人呆着,发微信给师姐。师姐发过来她家地址,说,有客房,还有猫。大概在以后所有会慨叹风波恶、行路难的日子里,我都还会记得,有个温暖的地方,还有猫。

回想起来,课堂之外,在国学院度过的本科生涯是非常丰富的。寻访邺城故迹、磁县墓群;再走蜀道、燕都这样的事情,要不是跟随大部队跟随专业的老师们,我可能真的不会体验到。而学古琴,做手工,参加诗词节目等等这样小众的事情,也就是在国学院国学生的圈子里多有同好,怡然自得。

还是很感谢自己四年前的选择,很感谢在国学院遇到的人和事。也欢迎你来~

@

2010级 严诗喆

回首过去近十年的人生履历,有三分之二的时光与国学院共度,而其余的三分之一——国外的留学生活,则带给我不一样的视角,使我看到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所具备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更让我重新认识与国学院结缘的六年,所获得的成长和启发。大学教育是供给资源的一方,让学生各取所需;专业训练则搭建起个人发展规划、提升的平台;而至于人生的无限可能,还需自己持续探索与发掘。

人大阳光招生

热点问答

人大阳光招生

听说,你们院又开了个“国学-古典学”文史双主学士学位项目?

对啊!酸死在读生了!!!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哦,你酸什么?

双主学位啊!不分主次!而且我们院文史哲贯通培养,以往要在大三选择导师确定方向,但是这个项目实现了四年无节点选择专业,选择恐惧症患者再也不用烦恼了。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国学听起来就是一个很高深的专业,我有点不敢报考?

哪有这么可怕,只要是有志于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进行文史哲贯通研究、从多民族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发展变迁、在古典学的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特质的优秀学子,均欢迎报考。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实力如何呢?

本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独立承担。人大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教学科研一体的实体国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33名,覆盖了文史哲三大门类的八大二级学科。其中,学部委员1名,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长江学者2名;所依托的哲学学科为A,中国史、文学学科为A-。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该项目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呢?

该项目旨在以国学(即中国古典学)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文史哲相关学科,建立学科交叉性更高的人文通识培养模式,培养以“大国学根基、文史哲贯通、古典学视野”为特点,具备综合研究古代中国、创造性转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及深入开展跨文明对话能力的新一代交叉型、创新型国学人才。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这看起来都是套话,有没有更生动的例子呢?

据统计,在人大国学院本科毕业生中,同时掌握古代汉语及至少一门非汉语古代语言的学生共计66名,占本科生总人数的14%。其中,有些更为优秀的学生,通过硕士阶段的继续学习,可以运用3-4种不同语言文字类型的古典文献。仅以2019级硕士班为例,该班共40人,掌握3种古典语的学生共计5人,4种者3人,5种者1人,本科均就读于人大国学院。据此来看,若欲夯实学生的古典语言基础,本科是黄金时段;而且,通过本科阶段的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能力也会有一个较大提升,在硕士、博士阶段即使接触一门较陌生的古代语言文字,也能举一反三,精进速度也非其他学生可比。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如何实现你们的培养目标呢?

前面介绍过啦,凭借交叉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别的学院都有出国交流的机会,你们叫国学院,是不是就局限在国内做研究?

当然不是。我们院已与美国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哥廷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院每年均会遴选优秀学生赴上述合作院校参加联合培养项目或者攻读硕博士学位,定期组织优秀学生赴以色列等国家参加当地考古挖掘实践与古典语言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论坛与会议。

人大阳光招生

人大阳光招生

学院国际交流活动

人大阳光招生

能介绍一下该项目学生的毕业去向吗?

该项目学生毕业时统一授予文史双主学位,一张学位证,两个学位,不分主次。按照以往经验,本科毕业生80%以上会在国学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1/3继续深造,2/3选择就业;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有政府事业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和教育机构。近年来我院就业率100%,主要签约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共党史与政策研究院、中共广州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今日头条、抖音)等。

人大阳光招生

图文 / 国学院

设计 / 王思琪

推荐阅读

人大招生看点学院篇 | 国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人大阳光招生-人大国学-古典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