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运动学院
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体育学院创建的游泳教研室,是新中国体育院校成立的第一个游泳运动专项教研室,为中国游泳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归属于竞技体育学院,随着北京体育大学的改革发展,2017年正式成立中国游泳运动学院,隶属于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学部。
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及中国游泳协会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资源,积极创建国家主导、学院办学、社会协同、国际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家情怀、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游泳竞技体育人才。
办学目标:创建世界一流游泳运动学院和以国家为主导的游泳青训体系。
办学理念: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北体风格。
培养有国家情怀的竞技体育人才
培养有社会责任的竞技体育人才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竞技体育人才
NO.1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
以“三员四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高端化、协同化、贯通化、国际化)培养为重点。面向奥林匹克运动,培养具有游泳专项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突出游泳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游泳专项运动训练、教学和竞赛组织的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技能型卓越体育人才。
培养要求:
(1)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掌控运动科学、人体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运动训练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应用运动训练基本原理以及运动专项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对运动训练及相关领域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井形成解决方案,进行现场指导。
(4)能够恰当使用现代工具,对运动训练专业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具有完成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体育管理与科研的实践工作能力。
(5)了解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理论前沿、运动专项的发展趋势,理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有关竞技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国内外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运动训练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No.2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医学、运动选材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
No.3 师资力量
中国游泳运动学院现有本、硕、博各层次学生230余人,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国际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9人;4人在国内外各级体育组织任职。目前,学院正面向国内外招聘人才,建构国际化水准的游泳师资团队。
No.4 就业方向
各级学校、各运动项目协会、专业运动队、俱乐部、赛事公司及国外相关机构等。
No.5 人才培养成果
为中国游泳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如游泳运动员张琳、徐嘉余、汪顺、周雅菲、战殊、史婧琳等;跳水运动员曹缘、邱波、刘蕙暇等;花样游泳运动员张晓欢、王柳懿、王芋懿、汤梦妮等曾多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并在赛场上争金夺银,创造优异成绩。
在培养大批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也先后为我国游泳事业培养了么正杰、张亚东、韩冰岩、金浩等一批国内顶尖教练员,中国游泳奥运史上第一个冠军教练员也出自我院。
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裁判员和体育管理人员:自主培养国际级裁判员贾玉端、庞知忠、温宇红、袁吴然《国际泳联游泳技术委员会荣誉秘书长)等多次担任世界性重大赛事执裁工作;中国横渡笫一人—张健谱写横渡奇迹篇章;培养出梅振耀、原家玮、张健、李军、袁吴然等众多优秀体育管理人员。
2019级江惠梓
学院氛围非常温馨,教师们很乐意帮助教导各年级学生。书记和导员也对学生非常关心,对学生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非常上心。在日常上课中,老师授课也非常风趣幽默,能够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及知识。不会使学生将上课学习视为“仇敌”。毕业后,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可以留校做一名教师,像学院老师一样燃烧自己育人成才,为我校尽绵薄之力!
2021届硕士毕业生乔侨
迈入北体已有七年之载,见证曾经的游泳教研室发展成今日的中国游泳运动学院,个人与学院同成长同进步。在就读期间,学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方向课上联合多个学科老师们的授课模式,让我们了解更多游泳相关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方法,培养我们多维度、跨学科的科研理念。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与培养,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思维。就读期间能够参与国家队的科技服务工作,更是培养学生成为应用体育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在推进“体育强国”的事业中,中国游泳学院的师生们始终践行着“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