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课程
“等待戈多”—时空叙事创作七组连续双个展
课题共四周,展览共一周
课题主持:李悦
参展艺术家:
李悦、曹田泉、包海童、孙天骄
张煜东、汪心慧、魏金蒙、武雪、袁宇宁
吕允慧、陶泽崧、温斌、吴语婷、刘泳杉
(排名不分先后)
01序 言
《时空·叙事·创作》是城市设计学院空间艺术专业方向,研究生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历时四周。
《空间叙事学概论》是我主要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的课题方向,在城市设计学院负责主持环境艺术专业并从教多年来,我以《时空·叙事·创作》作为所授课程题目,在空间艺术专业本科、研究生、全院专业选修等多个阶段,也包括我主持的“人居环境系统·艺术研究工作室”的专业课程中,连年开设此课题教学,积累了些许经验,也获得了院内及业内的关注,更承蒙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多年来的鼎力支持与鼓励,在此处由首先由衷地向您们表达感恩!
本课程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教学理念,强调学理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以“问题意识”为先导,秉承“学以致用”原则,坚持以“现场”创作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合作学习”前提下,老师率先垂范,师生教学相长,启发引领同学们主动实操、主动实务,共同建设创作成果。
当下我们正在共同亲历突如其来的疫情,疫情也带给我们太多突如其来,仿佛“一道折痕”,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我们面前的现实生活瞬间“折”向另一个延展的时空维度,惊愕的同时,不仅引发了我们最深的思索,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与希望……
“缺乏危机意识就是最大的危机,”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70亿人,史无前例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满怀希望,眺望未来,砥砺践行……
2021年的本次《时空·叙事·创作》课程,我以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里程碑式杰作《等待戈多》为课程命题文本,在几周的课程中,系统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同学们阅读文本、解题、开题、初创,直至深化精进成为“创作实务”。
《时空·叙事·创作》——七组·连续·双个展,既是本次课程关键的最终环节,也是向院内同事、同学及业界同仁们的汇报,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指导与斧正,在此真诚地致谢,由衷的感恩!
以上是我对本次同题系列微展览的简介,写于匆忙间,必有阐述不周,诚望海涵,感谢您耐心读完此代序,谢谢!感恩!
——李悦
课题精彩部分节选片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双个展展览时间
03双个展海报视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4 参展艺术家作品
第一场
当等待无果,我们是否还要继续等待?在等待戈多中,等待似乎已经成为了默认的选择,但是从来没有人想过去主动寻找戈多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作品《我是谁》正是作者在提出自己的疑问:“谁才是戈多?”;戈多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也可能我们都不是,也可能我们都是,作品通过指令化的标签来引发观者的行为和思考,让人重新审视生活里的一切,进而反思自我——我到底是谁?每个人心里的戈多都不相同,但戈多永远在路上,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程感言
这次课程创作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和特殊的,我从未以这种形式进行过学习和创作,这同时也是我第一次独立进行思考和艺术创作。在李悦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艺术创作有了全新的认知,开始用空间叙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进行创作,最终的成果也较为理想,我十分珍惜这次课程的经历和成果。最后要感谢李悦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以及全班同学的互相帮助。
展览作品文案介绍:什么是戈多,我们该到哪里寻找?在体验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主题,等待与寻找的二元对立,化被动为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通过这次课程,加深了对空间艺术叙事概论的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带领我本人对于生活、哲学和艺术的理解有了新的提高。创作过程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又一次带我进入到艺术创作的潮水中,实实在在的被这潮水打湿,透的彻底!
第二场
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下,我们都在因果论的笼罩下生活著,任何事情我们都去追求所谓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引发诸多思考、焦虑,并让此刻的进行时被架空。
然而在当下进行时的过程,未来从未到来,我们只能看到时间在过去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抑或反思,抑或从中吸取经验,并在当下决定你的下一步走向,也许中途总伴随着许多无聊的过场,但依旧不会影响时间和我们的脚步,我们仍要持续的顺延时间。
我们拥有着此刻,同时也是时间的编织者,不断地、持续地,当下,即永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对课程的体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期的思考定论,围绕著等待戈多进行解题,可以十足的感受到思维与命题结合的难度,对自己而言是一次挑战,但我非常享受在同学与老师们互相启迪、不断迸发新鲜灵感的过程中,时间是有限,思考是无限的,过程比结果对于我来说更加重要。
第二部分展览当天的布展全程,在织网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永恆,以及持续性进行时下的那种时间消磨感,仿佛我就是戈多,我就是那个创造时间、编织时间、将时间一点点定格的人,我的每一次钉线都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哪怕我自己)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哪裡,这正代表著生活的未知性。正是这样充满著未知、惊喜、惊险,不需要考虑目的结果的过程,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第三部分是经历一周时间之后的作业总结时的感悟,回过头来看一下布展记录,当天那高负荷的工作量历历在目,随著网格布满展厅,我的行动也变得十分艰难,第一次作为一个 “空间行为艺术家” ,在一个专属自己的独立空间进行一个进行时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一整天的织网行动,毫无遗漏地将我自己的创作内涵表达了出来,是我自接触艺术行业以来,思想与作品关联性、连贯性最高的一次作品呈现。
一次不按套路出牌的课程,诞生出了一次特别的经历,很感谢李悦老师和同学们,让短短几周的时间变得如此有意义~
等待无止境,“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拿到不一样的剧本
但不论我们路过多少不一样的风景
都只为找到一个“答案”——自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养料
局限性也是特殊性,学会在困境当中寻找特殊性
训练的目的不是学习技术本身,而是学习工作方法
第三场
马可·奥勒留(121-180)是古罗马皇帝,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思想家,在文学、哲学、法律都方面都比较深厚的研究。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作家,创作领域涉及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开山鼻祖”。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沉思录》出自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之手,这部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参透了激情和欲望智慧的冷静与达观。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并解析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主张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不仅要正直地、光明磊落地思考善良与悲悯,更要付诸行动。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地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全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永远存在的,然而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四场
树的生命力是强烈的,历经时间的演化与循环,每日向上的生长都是与阳光的对话。
这对话转换到人类身上便是对自然的无休止索要,伸手便要唾手可及的姿态进行地是如此理所当然。
当树枝的生长方向倒置,其含义便开始从阳光出发,用反方向生长的树枝重新建构与表达对太阳权利的理解,尝试诠释太阳的表情和心情,以光的使者的视角表达对生命的姿态的尊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由于疫情,本科毕业时的展览方式变成了云端,20届毕业的我也没有像样的经历过完整的展览行为。因此当得知李老师的课在自我创作之后进行双个展展览时,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在这次课程与老师同学相互分享学习中,我收获到的:
便是从文本转换到脚本的方法,在转化中确实花费了一些时间沉淀与打破常规思考模式,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阅读、搜索量的扩散与积累,更是关注自己、找到自己思考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再进一步的聚焦。
第二点便是在实现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带来的小小收获。因为作品最后涉及到悬挂、拼接、造型等方面,所以这些种种问题上尝试了很多方式,最后也幸运地找到了高效便捷的手法。这让我明白到很多时候不要羞愧于询问他人,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当将大家的智慧汇聚到一起时,不仅是最后创作的成功的铺垫,更是今后再碰到相似问题时能过熟练解决的铺垫。
《在地新生》是对于一棵树的解构,是作者对于荒诞的表达。树,象征着永恒的等待。作品通过碎片信息墙的方式,历时24小时,从白天到夜晚,记录了校园中一棵树的枝、干、根、叶等生命信息。通过树的不同组成部分,与人们的多种情绪联系在一起,将荒诞性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引发人们的反思。
你找到这棵树了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本次课程的学习,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文本到脚本的转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艺术创作的思维,也让我领会了什么是作品之间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我的思维方式也开始发生了转变,我尝试着用这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将我的思考转化为自己创作的意识,从而进行创作的表达。对于双个展而言,我们在进行创作表达的同时,也要考虑作品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及作品与场域空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这次课程对于我而言是具有转折性的,给予了我对于后续创作的启发。
第五场
我们能用什么证明我们来过这个世界?
生死一线,有始有终。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没有死亡,生命将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消亡,存在也将毫无的意义。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或是其他疾病灾害面前。
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年龄,平凡普通亦或非凡独特,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
在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审视了本科阶段学习的创作方法论,更加系统全面的进行了自我调整,对于研究生之后的研究方向我想必定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并享受过程带来的不确定的可能性吧!
同样的事物,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你。
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介质,不同的角度。
你看到和想到的答案是什么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这次的课程让我有了一次完整艺术创作的体验,我非常感谢和珍惜这次机会。当我从设计思维跳脱出来,迎接我的是更广阔的世界,李悦老师便利用了这个课程,用他独特的视角,给了我们引子,让我们在这个多维度的思维世界里进行穿梭。
通过这个课题,收获的绝不是课程和作品本身,作品可能是代表了一个阶段,但“意识”才是这个课程真正带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问题意识”和“空杯心态”,这也绝不仅是对于艺术,更是对于对待任何事物的方式上,“多角度解析”也时长回荡在耳边,没有什么比获得可以受用一生的思考方式更让人欣喜了。
创作过程的迷茫在所难免,但当我回顾起这段日子,一定是研究生阶段多彩且绚烂的时光。
(同时想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
第六场
“那个种子是发不了芽的。”
“我不信。”
“你每天种,每天种,也没有任何变化。”
“那它开出来的花一定很漂亮吧!”
“怕你会失望。”
“没事,继续就好.....”
徒劳无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去做徒劳无功的事情的勇气都没有。
你什么都没有去做,才更可怕。其实着眼当下,去做就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首先非常感谢本次课程中李悦老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以及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本次的创作课程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老师一直给我们强调“脚本”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个人的理解与转化是至关重要的,让我对设计方法和思路有了新认识。由于这个课程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展览现场的佈置,这和用电脑做图完全不一样,在布展的时候你会发现状况百出,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要求我们非常细心,面面俱到,考虑到设计的每一个小环节。通过这次布展,真的学习到了很多方方面面的小技能。最后,在本次课程中,设计过程遇到一些问题,在李悦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成功完成作品,但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创作方面的能力的不足,需要未来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女生就要有女生的样子”,是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
女生是什么样子?女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身体里长出了怪物,它好像不满足于当一个“女生”,叫嚣着要冲破我的身体。
如果你看见我身上的怪物,你能帮我抓住那个怪物吗?
如果你看见我身上的怪物。
你能看见它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把人当成人来看。”
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越来越感到有某种“束缚”存在其中。在除了生理层面被划到男性或者女性,在心理、社会层面也被要求做“男性”和女性。
“你不要哭了,像个女孩子一样!”
“能不能有点女孩的样子?”
··· ···
地球上的所有人被劈成了两部分,男和女,可是人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许多人生活在两个名词的夹缝之中,他们可能没有那么阳刚之气或者体贴温柔,有人的自我认同性别选择做与生理性别不同,有人觉得自己同时拥有两个性别,也有的人未被归类。如果有人看到了这些身体里长出的怪物,也许他们永远不被看到。
“如果我是男孩,我可以喜欢哭,喜欢粉色吗?”
“如果我是女孩,我可以一个人去冒险吗?”
“我可不可以不要做选择,我想做我自己。”
第七场
我看见太阳洒下了文字:
在树枝头,
在花丛中,
在虫儿间。
我想要用叶子借阅片刻阳光:
在树枝头,
在花丛中,
在虫儿间。
我将借来的光一叶叶地收集起来,
触摸,阅读,聆听,描摹……
我决定放下手中的笔,
转而用这一叶叶文字,
写一封信,
写给太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会了很多,也认识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仿佛一切都是全新的。
从对设计的理解、对思维转化的构架、对整体意识的把控、以及落实到现场的实地制作,都与我之前对设计,那点点浅薄的认识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其说是推翻“戈多”,不如说是推翻过去那个我,推翻我过去的意识与理解。在这短暂又漫长的四周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对“转化”这两个字的理解,是机械的完成工作还是自主的艺术创作,就看是否有“转化”,其中更多的是反向思考与打破常规,是需要我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所思考的问题。
在此感谢李悦先生的辛勤教导!也感谢班中11位同学在课程中对我的帮助!一起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等待戈多》中描述了一段无尽的时空循环,人们在无望的等待中麻木。只有推翻心中的“戈多”,才能打破循环,实现自身的价值。疫情期间,很多展览被迫关闭,启发了我对展览和艺术创作关系的反思。展厅也在苦苦等待艺术品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什么展厅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发源地,成为艺术品本身呢?
人们总是等待未来,看向彼处。相比之下,“此时此处”是一种内省,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更是一种转变与颠覆。展厅中的空间与灯光总是在是被动地服务艺术作品,是静态的,同质化的。其实,展厅的空间与灯光本身就可以成为创作的媒介。这种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创作”的转变就是一次内省和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
“此时此处”是在引导人们在展览中关注环境本身,引导人们观看曾经忽视的时空痕迹。展厅本身就可以生成一件艺术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题感言
这次课程从艺术创作到展览的视觉设计,从概念的思辨到落地的制作,是一次涉及面非常广也有深度的一次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在很多领域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创作过程中缺乏意识。
我要向多次给予我机会锻炼自我、提升作品的李悦先生致谢!向所有共同努力的同学们致谢!
05种一棵课程纪念树
城市设计学院/文图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