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07期 美术新闻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称,千余件春秋时期的文物盟书,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副主任徐铭无偿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消息发布后,不少网友对捐赠表示支持,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如此大量的盟书集中出现不合常理,甚至有网友认为部分盟书的内容与此前出土的竹简高度雷同,疑似“假文物”。
据参与了捐赠仪式和前期鉴定的专家表示,针对这批盟书,专家们曾组织了多次鉴定,从文物形制、书法传承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鉴定,确认是文物真品。“鉴定中,大家还用科学仪器对盟书进行了鉴定,所有研究都指向这些盟书是真文物”,何况“盟书属于小众文物,这么多盟书如果造假的话,要临摹得招100人来做,耗时两年,造假的成本远不足收益,这也间接证实了文物的真实性”。此外,专家介绍盟书上用来描画文字所用的颜料为朱砂,“古代的朱砂会用血液作为成分之一,而盟书上有相关的痕迹留存下来”。多批次组织论证、多专家进行鉴定、多角度予以考证,这样的态度该是极其负责的,其结果当然也是可信的。
为何有的网友会发出“如此大量的盟书集中出现不合常理”,以致“认为部分盟书的内容与此前出土的竹简高度雷同,疑似‘假文物’”这样的争议之声、质疑之言呢?除了从逻辑推理上做出其不尽合理的判断,加之文物鉴定极其特殊,带有很多主观判断的成分,因而产生一些分歧在所难免,也跟这些年来一些人捐赠假冒伪劣品、赝品,开设展示着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藏品的所谓博物馆有关。就如去年开馆的某高校博物馆就引发了文博界的热议,博物馆内陈列的仿制秦始皇陵铜车马的“改装版铜车马”、仿制后母戊鼎的“商代兽面纹牛鼎”、高达一米多的“汉代雁鱼铜灯plus”、仿制四羊方尊的乾隆年制瓷器等藏品,就让人觉得大跌眼镜、大煞风景。有鉴于此,一些网友对徐铭的藏品有争议有质疑,也是事出有因且实属难怪的了。
面对网友的争议和质疑之声,徐铭似乎显得很从容也够包容,从容是因为他有经专家多次鉴定的底气,包容是因为他觉得“有质疑是好的,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批盟书,也欢迎学者们用更多证据和我们一起论证、研究”。徐铭包容的态度,也给我们从事收藏及其鉴定的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有益启示:文物藏品经了长久广袤的时空转换,且藏品本身种类繁多、工艺繁复,加之来历的复杂性,所以要搞清楚其真实身份,确乎不易。就此而论,引入必要的争议和质疑机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谓“真理是愈辩愈明的”,乃此之谓也。
对一些藏品有争议和质疑,窃以为至少有这样三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避免真假藏品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面对文物藏品,一旦有争议有质疑就有必要让专家来鉴定,只有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甄别、认定,把争议和质疑、鉴别和鉴定的过程作为深入剖析了解文物藏品的过程,还文物藏品以本来面目,才能既避免假文物的混入,又避免真文物尤其是一些珍贵文物的流失。
二是有利于营造收藏界和谐的人文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在良性互动中提升学术涵养。文物鉴定界,有着两支重要队伍:一支就是大学、博物馆里的那些有着丰富理论素养的学院派老师队伍,另一支则是那些经常做文物生意,对文物鉴别有精准、独到眼力的资深中间人。经过了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乃至交锋,收获的不光是文物真相,还有包容、宽松的学术环境。
三是有利于铲除假冒伪劣藏品投机钻营的土壤,令别有用心者落荒而逃。在收藏的田地里,播下了争议和质疑的种子,意味着就难有假冒伪劣藏品的藏身之处。即便偶有漏网,在争议和质疑种子的破土扎根、葳蕤茁壮里,它无以有在夹缝中生存的机会。
众所周知,博物馆所留存、展示的藏品,理应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物证,其承载的公教职能、发挥的社会效用就在于让人们于观摩、学习、交流中获得文化的启迪、艺术的滋养、审美的享受。因此,要让一座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场地、艺术长廊、审美场所,前提是藏品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否则,就会玷污和亵渎博物馆的高雅圣洁之名。而要让博物馆的藏品具有说服力,就必须实行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社会责任,亦即必须把好真赝的准入关,不做假冒伪劣藏品的“保护伞”。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争议和质疑留下空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编辑|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8285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