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介入现实 启蒙社会——当代艺术与乡村建设

美术云平台,艺考

美术云平台

2020-11-23 12:13:32 文/齐浩然 图/白鹏宇

关注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 第207期 美术新闻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杨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众所周知,当代艺术主要产生于都市。因为都市是当代生活的集中体现,不仅包含了最新的时尚、最前沿的科技,以及最为丰富的思想资源等,同时也是财富和金融中心。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为当代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当代艺术将都市作为自己的思想场域与繁衍之地,也基本上成了“都市艺术”的代名词。

然而,近年来却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不少艺术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乡村,不仅改变了过去的观念和意识,而且还主动下乡寻找创作灵感,身体力行地参与乡村建设。这种变化形成一种新的趋势,打破了当代艺术的原有格局,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也将审美启蒙与艺术理想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民间社会,实实在在地肩负起了艺术的普及与人文建构之责。

其实,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不少有识之士曾关注到乡村。比如20世纪上半叶,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提倡的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就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现代性启蒙。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积淀而成的乡村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因而,现代意识的启蒙,不能忽略乡村社会的广阔天地。这是当年周作人发起“新村运动”,以及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重视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的前提。

但遗憾的是,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乱等原因,周作人、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从事的乡建与平民教育,均都半途而废,没能深入持久。当代艺术回归乡村,即是承接了当年周作人、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理想,为的是给乡村注入发展的动力与蓬勃的生机。

今天的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乡村社会已日益萎缩,呈现出空心化状态。当代艺术家们敏感认识到其中的缺失,及时做出调整,将对城市生活的关注转移到乡村社会,既是一种文化自觉,同时也是对乡村人口和土地流失现象的一种人文填充。其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家为乡村社会带来了新的审美,更在于他们强化了当代艺术的文化意义。因为当代艺术是一种人文力量,介入现实、启蒙社会,是其职责之所在。而乡村则是我们的传统背景与生存家园,用艺术的方式去关照自己的传统和家园,即是在履行艺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社会功能。■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8285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美术云平台-杨卫:介入现实 启蒙社会——当代艺术与乡村建设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