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云南省委分别公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入围情况和推报名单。云南大学1支青年教师科研团队、2位青年教师分别入选国家和云南的集体、个人奖项共4项名单,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丹入选“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98人推报名单;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祁斌研究员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
五四奖章是青年的最高荣誉,五四青年节期间,云大团团带大家一起走近我们身边这些优秀的青年榜样,和大家一同分享他们的成绩与人生。古人有云,见贤思齐,让团团和大家一起努力,与优秀对标,向榜样看齐,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今天,让我们走进入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和“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通过对团队负责人之一,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科研人员刘煜研究员的专访,一起看看他们的奋斗心路历程。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推报名单(部分)
“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入围名单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成立于2008年,13年来,形成了以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爱国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科研团队,他们坚守“学术报国、科研强国”的本真初心,秉承“边疆资源、世界学术”的科学追求,依托云南独特的、在世界科学界有广泛影响的古生物资源,围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动物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体发育模式的演化,以及重要植物类群演化和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等重大学术问题接续奋斗、不懈探索,产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英国古生物学会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奖等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学术成果,为中国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走在世界前沿,探索地球生命早期演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是该学科研究方向的领头羊。目前,形成一支由69%青年(35岁以下)博士组成的共13人的精干研究团队,54%团队成员具有长期海外学术经历。其中包括德国洪堡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青千”2人、云南省“云岭高层次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万人拔尖人才”1人。
近五年来,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在Nature、Nature Evolution and E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arth-Science Review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高度评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和人才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20年)、英国古生物学会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奖一项(2018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2016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20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年度十大进展两项(2017年,2018年)、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奖一项、云南省五四青年奖两项(2016年,2018年)、云南省青年科技奖一项(2018年)、云南省云岭高层次人才两项(2018、2019年)及其他重要奖励、荣誉若干,为云南省基础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团队成员大都具有长期海外学术经历,但他们都对祖国充满热爱,很多成员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归祖国、扎根云南,用实际行动诠释“扎根云岭 学术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刘煜,就是其中一位。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
咱们既然有的是世界级的材料,
我们就要做出世界级的成果!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科研人员刘煜研究员
刘煜,男,汉族,1980年生。理学博士,海外引进人才,云南省“云岭高层次人才”,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科研人员,从事寒武纪节肢动物的研究。自2006年在欧盟玛丽居里基金会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的资助下远赴德国沃尔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刘煜在德国自然科学界从事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已10年有余(2006.4-2016.9)。他于2016年上半年通过了德国教育系统最高级别的教学及科研考核(Habilitation),获得Privatdozent头衔。这一头衔同时也赋予其在德国境内任一高校申请全职教授的资格。刘煜于2016年10月作为引进人才正式进入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工作。
过去10年间,其研究方向涵盖了胚胎发育学、神经发育生物学及古生物学等研究动物进化事件的国际前沿领域,并在各领域均有若干SCI学术论文发表。截止目前,共发表SCI英文文章23篇,英文书本章节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共10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于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urrent Biology(均为中科院JCR 1区期刊, Nature Index期刊)。主要工作内容为使用先进成像方法(如显微CT等)深入研究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化石。近些年来,刘煜主要致力于将目前国际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前沿的多种先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性地引入到澄江动物群化石标本的研究当中,为澄江化石研究打开了多个方面的窗口。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专访,一同聆听刘煜研究员的获奖感悟吧!
问
刘老师,请您给我们简单科普一下您们从事的这项研究工作。
我们这项工作其实就是研究地球的历史,或者说地球生物圈的发展历史,为地球历史的演化提供最确凿的证据。研究对象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的几亿年里真正存在过的动物,从保存着它们的化石中找到最直接、最确凿的演化证据。可以说,它是一个动物学、生物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需要具备地质学的基础,才能在野外找到化石。具备动物学、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的基础,才能清楚这些化石的研究意义,对化石的科学价值进行最深入、最有效的提取。
寒武纪节肢动物研究团队合影
问
古生物研究这项领域在您看来,除了求真的科研价值外,对于当今社会有没有其他更加现实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社会意义就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对世界的好奇,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人类这个物种最重要的特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古生物研究使得我们有一个方向可以去试图解答,或者说可以为人类提出更多的证据以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好奇心,才能推动着人类不断向前探索,驱使我们去研究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去年,我去哈佛访问时,我有机会去了Nasa的一个博物馆,那些宇航员、天文学家在被采访时,也说了同样的问题——我们人类是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物种,人类要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才能进一步发展。试想我们的祖先如果只满足于自己居住的山洞,而不想去看看遥远的山的另一边是什么样的话,那我们的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所以满足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几亿年里有些什么。我想,这应该是从事古生物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与研究团队里的法国博士后Denis Audo(右一)一起访问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问
在云南从事古生物研究,有什么样的科研优势?
我们做古生物研究,没有材料就什么都做不了。而从地质历史时期一直到现在,云南都一直孕育着生物多样性。云南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绝对也称得上是我们国家的古生物王国,这里有澄江生物群、禄丰恐龙遗址、元谋人遗址、曲靖潇湘生物群、曲靖罗平生物群等,它们都产出大量保存较好,并有重大科研意义的化石。以这个量级看,在全国范围内,云南这个地方具备了绝对的科研优势。
问
从事这项研究工作,您和团队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考验?大家是如何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
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确会面临困难、考验和挑战。从科研层面来看,过去面临的一些困难,在国家、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的齐心努力下,已经实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在过去30年里,因为技术瓶颈,我们只能从化石表面提取信息,一只虫子,我们肉眼能看到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研究也就只能基于外部观察到的样子去开展,后来我们有了CT扫描仪,实现360度扫描化石,观察动物隐藏在化石里的三维结构,完整地提取化石的内部信息,这也为我们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文章提供了保障。但古生物研究需要去野外采集、整理化石,对化石进行分类,通过拍照、CT扫描等技术操作,挑选出具有科研价值的化石。这些繁琐的、精细的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应接不暇的,我们仍然有瓶颈需要去突破。从外部环境来看,出野外遇到恶劣的天气也是一种考验,但大家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困难、挑战、考验来临时,一个一个去面对、一样一样去克服、一件一件去解决。
向瑞典皇家科学院Bengtson院士介绍显微CT设备
问
刘老师,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团队目前的研究计划与目标吗?
以CT扫描仪为例,目前能适用于这项技术的物种大概有80多个,我们现在才做了就是1/10不到,所以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目前计划先推广使用这门技术,将CT扫描大面积覆盖适用于这项技术的研究领域,让CT扫描仪最大化实现科研价值。同时还要再克服一些新的困难,提取一些新的信息,从化石材料中再找到一些新的古生物演化证据。
CT扫描仪外部、内部照片
问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对您和您的研究团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推报名单,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于我们而言,是莫大的认可和鼓励。我们从事古生物研究,初心不是为了去获奖,但这份荣誉让我们明白虽为冷门学科,但并非孤立无援,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做好这份事业,发挥好材料优势和技术优势,尽我们团队所有人的努力,对得起这份荣誉,回馈学校和社会给予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刘煜研究员2020年初访问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
问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请您和我们谈一谈您对这段寄语的理解,团队如何践行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
首先,谈谈我对总书记这段寄语的体会。从这段话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咱们的青年学子寄予厚望,嘱咐的每一句话都讲得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我的工作团队中也有学生,我时常和他们交流,告诉他们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浪费生命。你们的今天是昨天决定的,而你们今天做的事情又可以决定你们的明天。只有不浪费时间,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让你们的青春之花开得更有意义一些。青年就是祖国的花朵,只要你们做好了自己,我们祖国的未来肯定是好的,这个国家的未来绝对会非常绚烂!我们古生物研究团队有教师,有学生,他们中有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长期以来,大家虽然从事研究冷门学科,但心一直都是向阳的。大家的心思不在冷门或者热门上,只想利用好时光,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问
云南大学现在正处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这给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古生物研究如何抓住建设机遇,取得研究新成果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古生物学科由侯先光老师于20年前来云南大学建立,代代传承至今,取得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与世界各国一流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推动把云南独有的化石资源与合作机构的科研教育优势资源相整合,通过全面、系统的国际合作管理模式,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团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进程,搭建起一个国际一流、创新思想突出、科研能力卓越、发展势头强劲的古生物学科研队伍合作平台,并于2017年获批建设教育部“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我们用一篇一篇的学术成果,用实实在在的干货提升学校古生物学科在国际国内上的影响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只要是学校需要的,我们一定会全力去推。老一辈在推,我们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我们更要努力,同时还要培养新的力量,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放眼当下,澄江化石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云南大学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这么好的条件与机遇,我们一定要用成果回馈才行。咱们既然有的是世界级的材料,我们就要做出世界级的成果!
刘煜研究员参加云南省委组织部安排的国庆现场观礼活动
问
刘老师,可以请您给云大的同学们一些寄语吗?
首先,同学们要认清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做,大家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优势,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在社会上的立足点。其次,同学们要坚持信念,只要选择学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专一行,就要有学精本专业的信念和执着,就要有攀登知识高峰的勇气。最后,同学们要全力以赴,尽自己的能力埋头苦学,懂得高度自律。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大好时光,不负青春韶华!
来源 | 云大青年
编辑 | 张祥宇
审核 | 李哲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