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四史我来读
诵读介绍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教思政厅函[2020]11号)的总体安排,山西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高校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导师工作室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第四季接力诵读活动,此次诵读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四史我来读”,旨在推动全校师生学好历史,知古鉴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诵读有我
正文朗读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刘颖媛诵读:
诵读者介绍
我是信息工程系20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班的刘颖媛。我喜欢打篮球,并且喜欢听音乐,闲时弹琴。我的座右铭是“只要无惧于尝试,没有人会彻底失败。”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全国委员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标志着人民政协实现了职能转换。与此同时,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室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林伯渠、李济深、张澜等13人为副委员长,彭真为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下设30个部和5个委员会。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由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机关体系的核心、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就明确了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民主建设的重大发展,是中国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任务需要相应改变。1954年12月21日至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规定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人民政协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更广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贯彻宪法、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奋斗。
《章程》还对政协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作出调整。一是以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基础组成,包括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区域和人民解放军的代表不再作为参加政协的单位,二是政协不再设立全体会议,只设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三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设地方委员会,自治州、县、自治区和市辖区必要时设立地方委员会。
四是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之间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上述这些,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保证各少数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各民族公民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地区,参照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的经验,广泛进行民族区域自治试点,建立了一批相当于专区、县以及区、乡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到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民族自治地方30个。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确定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继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和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之后,中国又先后建立了广西、宁夏、西藏3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这些区域建制一直延续到今天。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