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话养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艺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1-7-08 05:09:40 文/张磊 图/蔡海阳

关注

小暑

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说文解字》中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仅指人,还包括世界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上海中医药大学

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盛夏开始,气温持续升高,同时小暑节气也是各地进入雨季之时,雨水丰富,这期间,人体极易受到暑气和湿热等的侵袭,出现不适甚至生病,精神上也易受暑热影响,而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因此,应注重健脾养心、调节情绪,并从饮食起居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防暑降温,保证身体健康。

调节情志宜静心

小暑节气,气候炎热,易感心烦疲倦。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气与心气相通”,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夏季为心所主,盛夏养心,宜节情志。所谓情志主要是指人的心情和情绪。所以保持淡泊宁静、乐观豁达的心境,对养心护心有好处。

饮食宜清淡

暑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改变饮食不节、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清淡、清暑利湿且富有营养为宜。多吃时令瓜果蔬菜。不宜过食生冷寒凉,同时要戒烟限酒,不要暴饮暴食。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小暑气候炎热,忌食辛辣生冷寒凉之物,损伤脾胃。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腹满胀痛、便秘。多食生冷寒凉,会引发腹痛泄泻,损伤脾胃阳气。

夏天是吃黄鳝的好时候。民间素有“夏令之补,黄鳝为首”“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谚语。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最常见的就是红烧和炖汤。炖汤更能发挥食疗的效果,如采用合适的搭配,滋补养生的效果更好,如搭配红萝卜,可以明目;搭配冬瓜,有缓解风湿关节病之效;搭配猪蹄、牛蹄筋,强筋骨的效果更突出。

居室宜清凉

小暑节气气温升高,蚊虫孳生,宜保持居室洁净、温度适宜。室内门窗早晚要打开,注意通风换气。室温适宜的家居环境对人体健康而言尤为重要。虽然空调可以迅速降低室温,但空调使用过多及室内外温差过大不利于人体健康。

此时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旺盛,能量消耗较大,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保证充足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汗”为心之“液”,剧烈运动会导致出汗过多损伤心气。

中医养生可敷贴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好发于冬季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此时人体阳气上升,代谢能力达到顶峰,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升高,故中医有三伏贴敷的调理习惯。

三伏贴敷,就是在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将阳性的药物贴敷于人体腧穴,此时人体毛孔张开,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的功效,达到预防和治疗“痼疾”的目的。

总之,小暑节气宜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作息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多吃清热祛暑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汤或粥;少动多静,适当运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医冬病夏治敷贴调理。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传统医学一科副主任医师陈敏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上海本科院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小暑时节话养生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