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
诲人不倦 忠诚一生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我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中共中央曾称赞:“他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
徐特立从19岁起就从事教育工作。从塾师到教师,从以教师职业谋生转而藉教育职责服务社会,从以教育为事业到把教育融入革命事业之中,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大批中共领导人,都曾接受过徐特立的教育培养。毛泽东在给徐特立的信中曾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一生重视学习。1897年,他制定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即将每年教书所得的20串钱作为家里生活开支,而祖母留下的几亩薄田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期以十年。1905年,徐特立参加了清廷组织的科举考试,并取得好成绩,返乡后,各处学堂争相延聘,但在科举考试与追求学问的选择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学问”,并将名字“懋恂”改为“特立”,以示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同流俗、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思想。
在政治学说方面,起初,徐特立追随康有为、梁启超,走上了相信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道路,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忱迎来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但胜利的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徐特立又积极投身到长沙的运动之中。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健学会,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反帝宣传,同军阀张敬尧进行坚决斗争,并为了重新寻找救国之路,告别妻儿,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
在法国留学期间,徐特立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1924年回国后,在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启蒙下,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1926年12月中旬,徐特立见到了他在省立第一师范时的学生毛泽东,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于1927年春回到了老家五美乡开展了农民运动调查研究。而此后不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革命斗争形势如此严峻的时刻,徐特立在第一师范的学生李维汉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徐特立去世后,董必武曾赋诗“救亡存断指,入党在危时”,称赞他坚定的革命意志。
参加革命后,徐特立对党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理解。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应该反对无理的服从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对于破坏纪律的学生,不是惩戒而是说服。说服的方法不是由老师片面的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不是压抑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克服无知的盲动。”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这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又提出了新要求。这时,北京市举行了一次中小学教师暑期培训班。徐特立来到他们中间,与广大教师讨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说:“国家建设需要广大的人民大众;对于他们的普通教育,亦即中小学教育是必要的。不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建设是不可能的,小学教师在国家建设中占重要地位。”并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要负起改造人民的脑力的责任”。
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7月1日,他在西郊工程处作《边做边学创造新的一切》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工业落后,还缺乏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希望各位工程师一边做、一边学习;学习共产党员的自我批评和互相讨论的精神;学习毛泽东思想,以求进步和创造新的一切。同时,徐特立对自身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他制定了20年学习工作计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研究中共党史、中国古代史、民族史,研究语言和逻辑学等。
1961年3月,徐特立为孙女徐禹应征入伍时题词:“你们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发奋图强,做好革命接班人。”他表示,要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革命的红色接班人,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努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我们留给后一代的是十分艰巨的革命重担,要想使他们把这副担子挑起来,并且沿着我们所开辟的道路一直走到底,那就必须在交给他们任务的同时,也交给他们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就是革命的思想和作风。
1968年11月,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将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整理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雅杰)
96
扫码关注我们
辽东学院官方微信
微信号 : ldxywxpt
投稿信箱:ldxyxwtg@elnu.edu.cn
辽东学院青媒中心制作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