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学院创始于1958年原山东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专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层次、学生培养质量在青岛大学名列前茅。
No.1学科专业体系完备
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3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核心专业和所属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核心专业和所属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No.2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拥有一支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领军人物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2人,博士8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7.4%,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No.3科研水平突出
学院建有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设有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杂化材料研究院、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院、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生物与医用材料研究院和生化工程研究院6个校直属研究院。
No.4学生培养体系健全
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每位教师每年级指导 3—5名本科生,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2019年下半年,学院开始实行博导班主任制度。每年,为全部新生班级配备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博士生导师作为博导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学业、学术科研、人生发展进行指导和引领,充当学生学术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发展的指路人。
学院与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益塑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双星轮胎集团、青岛黄海橡胶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逐步形成完善、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群。
学院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院士、长江学者、知名学者及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等围绕学科前沿进展和行业需求,举办高端学术报告,每年超60场。
No.5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近两年,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与导师合作发表SCI高水平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2项;近40名本科生参与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并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六项,省级奖励十项。
本科生考研率连年稳定在52%以上,2020年本科生考研率57%,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班考研过线率100%,大部分学生被哥伦比亚、卡耐基、圣路易斯华盛顿、中科院、清华、复旦等知名大学录取。
毕业生就业去向好。毕业生主要到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60余年来,学院向社会输送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近 4000人校友中,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国家青年人才,政界精英和企业高管遍布祖国各地,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设立于1958年,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山东省品牌专业和山东省名校建设重点专业,2016年山东省高水平应用专业群核心专业,2018年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专业群核心专业。本专业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山东省“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进入全球 ESI学科排名前5‰。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为本专业提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创新平台,优秀学生有机会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的专家面对面交流。
专家给高材专业学生授课、与学生交流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材料工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具备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工程设计和新材料产品开发、生产及技术管理等工程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本专业领域内高级专门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20年1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12月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课程结构
1.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聚合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高分子科学实验。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现代机械制造工程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高分子科学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毕业实习、高分子材料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4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5人,60%以上的教师曾在美、德、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或学习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广泛的学术交流。
培养特色
本专业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海洋纤维材料、高分子光电材料、杂化发光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各个领域,具备坚实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的科研条件。本专业学生二年级分流为创新班和卓越班,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发展培养方向。本专业实行学业导师制,第一学期开始每一位学生可在全院教师范围内选择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本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有机会加入青岛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国际创新班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可获得青岛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双学位。
就业方向
本专业考研率连续多年居全校前列,2020年考研率达64%,其中创新班过线率 100%,相当部分硕士毕业生考入包括中科院、清华、上海交大、浙大等著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就业率最高达100%。本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其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青年人才6人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等。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山东省“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5‰。依托杂化材料研究院、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院、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学校直属科研机构,以及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山东省微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多相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高分子杂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3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座谈交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和外语能力,掌握较宽厚系统的复合材料与工程基础知识,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能在复合材料基础理论、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工程设计与技术改造、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结构
1、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2、专业核心课程为: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计算机应用与实践、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复合材料科学实验、合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复合材料产品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青年泰山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青岛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青岛市第一批创新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省优青2人,校级特聘教授12人,卓越人才7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青岛大学三层次及以上特聘教授3人,其他层次特聘教授及卓越人才16人,拥有博士学位28人,近5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专业老师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工程背景丰富的教学队伍。
培养特色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办学,以高层次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线,分别设立了创新型(学术型)和英才型(应用型)2个培养方向,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而又重点突出培养模式。全面推行本科生教育导师制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小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因材施教。本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毕业生可选择保送或推荐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
就业去向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本地知名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近三年85%的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科研或工程项目近百项,二十多人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十余项。本科生深造率每年接近50%,其中2020年专业考生中考入“双一流"大学、国外名校等的比例达43.3%。毕业生除考研升学以外,就业渠道广泛,可到建筑、化工、车辆制造、船舶重工、近海工程、防腐、环境、电子/电气工业、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从事研发、生产、技术、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
2021年学院实行大类招生,所有报考学生均以材料类考生录取,选考科目要求为化学+物理录取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划分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
条件保障
学院拥有包括高分辨TEM、NPS,场发射SEM以及高端XRD等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校企合作
战略合作
山东英利实业有限公司
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恒天海龙(潍坊)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广通宝医药有限公司
青岛海益塑业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产学研合作
山东山大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青岛嘉美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伊森新材料有限公司
德州奥深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由此,我们已经形成了多级多层次,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的科教、产教实训育人平台的深度融合。
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工作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特别重视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通过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培养本科生原创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
近两年,学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与导师合作发表SCI高水平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2项。
本科生科技竞赛获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8年4月实行学业导师制以来,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758名本科生选择了自己的学业导师。学院鼓励学生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能力潜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近两年,近40名本科生参与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并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三等奖三项;省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八项,三等奖一项。
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10月16日获批建设,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针对新型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重点围绕生物成纤资源筛选与生物多糖制取、生物多糖纤维成形、生态功能纺织品创制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研究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端学术人才,建立健全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7年9月30日,青岛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共建“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作的正式启动,是我校在海外挂牌建设的首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启了我校办学的新历程。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瓦西里·伊万诺维奇·佩赫尼奥教授和彼得·叶甫根尼耶维奇·斯特利扎克教授访问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知名学者
夏延致,博士,研究员,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山东省高校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山东省功能纤维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海藻生物基纤维工程实验室主任,青岛市海洋纤维新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材料学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兵工学会阻燃专业委员会(中国阻燃学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973计划研究专项、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在阻燃高分子材料、海洋生物基材料、金属离子阻燃新理论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科学技术奖励。发表SCI、EI论文260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10项,制定技术标准5项。
唐建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学科引智基地(111计划)主任、杂化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岛大学一层次特聘教授。山东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广东省英德市政府顾问。在德国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创立国家级杂化材料研究团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发光杂化材料、杂化荧光高分子材料(薄膜和纤维)、杂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杂化生物大分子发光材料、杂化碳纳米管发光材料、杂化发光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研究,在光能源转换,节能、环境检测和生物传感的等应用领域突破进展。研究成果在国家科学基金主页“纳米技术展”展区展出,发表了253篇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其中163篇SCI收录。获省、市等各级奖励14项,其中青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高校自然科学奖3项。2012年被评为青岛大学 “研究生最喜欢的导师”。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19年获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主持2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20项省市级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进入美国和欧洲)。
赵修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院院长。1987年7月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3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工系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3月至2001年5月,在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01年6月,赵修松教授一直在国内外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所讲授的大学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胶体与界面科学》、《化学反应工程》、《应用催化》、《纳米科学与技术》。多年来,赵修松教授致力于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水技术以及光子晶体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420余篇、拥有专利8件,论文被引用35,000余次,h指数87,入选2016、2017、2019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年轻科学家奖、国际材料学会奖、美国碳材料学会奖、澳大利亚联邦研究委员会人才项目奖以及昆士兰大学校长教学与科研奖等荣誉和奖项。赵修松教授现为亚太储能协会主席、数家国际期刊编委和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申有青,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Fellow),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现任青岛大学首席教授,生物医用材料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美国化学会《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副主编,国际期刊《Current Nanoscience》副主编,《Nanomedicine》、《J Mater Chem》、《Int J Pharmaceutics》、《Chinese J Chem Eng》编委,《Biomaterials Engineering》丛书总编。主要成果: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4项;共获研发经费4000万元。近三年共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等各种奖励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授权20余项。
谭业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山东省优青,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青岛大学一层次特聘教授。2008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同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博连读,于2013年6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在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任教,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纤维新材料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并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基新材料与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方面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流变学青年奖”、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学术奖励;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山东省优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30余篇,入选2007-2017 国际填充改性高分子流变学领域论文TOP10 榜单,SCI他引合计1800余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授权23项。
刘春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生物化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生物能源、磁性纳米材料、绿色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等项目的支持下,将超顺磁性颗粒制备和新过程、新工艺开发相结合,制备了具有多功能基团修饰的功能化磁珠,阐明了磁珠在生化分离/催化应用领域的构效关系,实现了在细胞/蛋白磁性分离、磁性纳米酶催化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在生物化工领域重要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Applied Energy等发表了SCI论文138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2项。学术兼职有“科学通报”、“过程工程学报”、“热带生物学报”等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USDA、加拿大NSERC、智利FONDECYT等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刘敬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荣誉教授,青岛大学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1989年在山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到澳大利留学,并分别于1999和2004年在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到2006年在悉尼科技大学(UTS)做博士后。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博士后,2008年在UNSW担任校长特聘研究员。2013年获得青岛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 2015年获批青岛市第一批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荣获临沂市沂蒙友谊奖,2017年荣获山东省齐鲁友谊奖。发表SCI高水平论文24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00余篇,有些发表在一些著名杂志,如Chem. Rev., Angew. Chem. Inter. Ed., Adv. Mater., Nanoscale, Chem. Comm., Adv. Func. Mater., Small, J. Mater. Chem A,B,C.,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等。文章他引8500余次,H指数为 41,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英文著作章节6部,主持国家、省、市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总经费1000多万元。
丛海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杰青,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教指委副主任(材料类),山东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拔尖人才,现任青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04-2009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和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德国美因兹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现任《纳米科技》编委、《分析仪器》编委、《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SCI)编委、国际顶尖与新兴材料科学家会议主席、法国科研署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学术职务。
隋坤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九三学社青岛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1991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化学系,1998年于中国纺织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7-2010年浙江大学博士后,2014-201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aterials Horizon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山东省齐鲁巾帼发明家优秀奖”,多次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三等奖;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参加完成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千吨级短流程纺织专用海藻纤维生产线产业示范)等多项海洋高分子材料重大项目的研究及产业化工作。
学术前沿研讨会
2020年9月,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青岛大学和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主办,学院和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青岛大学2020)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青岛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主题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王玉忠,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等领导、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分别做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就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纤维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以及国内外市场双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
2020年9月,学院成功举办“引领青年科学论坛",旨在引领青年教师创新思维、严谨治学、凝练方向、潜心研究,提升科研境界和格局,努力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建功立业,促进材料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扩大学院材料学科在国内外影响力。
本次论坛聚焦在能源与催化,邀请了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等7位专家以及校内7位青年学者分别做了精彩报告,在分享个人科研体会和经验的同时,与参会师生展开了深入讨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专业,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不定期邀请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知名学者、院士、长江学者及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等围绕学科前沿进展和行业需求,举办高端学术报告,每年超60场;夏季学期定期组织学院专任教师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坛,解读专业相关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识。
报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国内外的前沿技术研究,充实学生们的专业前沿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眼界,积极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
慎思敏行,博学致远
▼ 往期精选 ▼
青岛大学
—QU_1909—
图文来源 /“青大材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 赵心书
审校 / 温馨 肖馨远李琪
责编 /魏喆吉魏小平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