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话”掌门人”第10期
如何结合基础教学学院学科特点开展混合式教育改革?混合式教育改革在基础教学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区别于专业教学,基础教学对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品牌发展部邀请到了基础教学学院院长李连富。他结合基础教学特色,表达了对混合式教育改革的理解。
品牌发展部副部长李丹采访基础教学学院院长李连富
个人介绍
李连富,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辽宁省第九届教学名师,现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学院院长。2次荣立三等功,2次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4次被评为学校教学标兵,多次获得教学竞赛奖,曾获得华东六省一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曾是沈阳军区千人工程培养对象,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多人获得校、省级教学竞赛奖励,2016年指导的青年教师陈昊获得辽宁省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国家级、省级教改立项6项,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主编教材7部。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基础教学学院的混合式教育改革实施情况及未来规划?
基础学科我们一直把它看得很重。我觉得专业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基础课学得好坏关系到学生工作能否长久,能否做得更有效果、更有发展、更有潜力。在我们学校,基础课教师往往也是学生面对的第一位老师,基础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我认为把一个学科的思想留下来才是根本。比如,数学课是要把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教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会几个题。我上课的时候学生经常问我答案是什么,我说没答案,答对了并不是最终目标,能不能把它讲清楚、能不能掌握其中的思想才是根本。
从2008年学校实施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开始,我们跟着学校的步伐进行了柔性学习建设、创新创业教育、OBE等一系列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学生基础差距大、个性化教学难以落地等。可以说,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混改)就好像给我们送来了一盏“阿拉丁神灯”,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些难题,也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高数课堂
今年的疫情看起来是困难,但事实上对我们的混改是一个助力。按照学校的部署,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基础教学学院所有的课程都已经启动了混改。其中,被学校确定为重点课程的有6门,重点项目一个,抽查的非重点课程6门,现在都以良好以上的成绩通过了验收。
资源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从2019年到现在,新录制或完善的视频共1114个,录编试题库试题增加近1900道,制作教学课件122个,新出版教材有3部。特别是今年新出的《微积分》更加强调了思想和应用的重要性,弱化了推演技巧;《线性代数》原来是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今年被推荐参加全国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沟通与演讲》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一流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现有的资源建设更加系统化了。
您刚才提到TOPCARES、OBE、混改这几个教改关键词,您认为这几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郭权副校长在9月30日的深化TOPCARES混改及课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到两个词:继承和创新。我们延续之前做的东西,称之为改革而不是变革,就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加完善。我个人理解,TOPCARES是思想,OBE是方法,混合式是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呢?TOPCARES的核心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手段,以项目为导向;OBE是以产出为导向,就是说要先把教学目标定下来,再确定教学内容,这是一种论证过程的方法学;混改实现了全时空、全方位的学习,学习范畴变大了,混合式是手段或形式,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八大能力。这个能力怎么来的?OBE来的。我们要对学生毕业时达到的能力和水平有清楚的构想,以结果为导向,对应到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等。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基础教学学院不同教学部是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的差异化开展混改?
基础教学学院有两个特点:
一是学科门类多,各有特点。学院不同教学部差异比较大,数理类课程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体育类课程以体能锻炼和习惯养成、作风养成为主,思政与人文类课程以培养思想素质和和人文素养为主。针对学科特色,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改革目标。比如,体育改革叫“一校一特色,一生一技能”:一校一特色就是我们结合IT特色,用校歌做背景音乐,编排了一套“东软扇”;一生一技能就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两个俱乐部,掌握一个终身受用的技能并将它内化为一种习惯。
学生在2019年学校运动会上表演“东软扇”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突出,但不平衡。我们学院有校级名师3人,省级名师2人,多位教师获得过教学竞赛大奖。但学院年轻教师多、兼职教师多、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未来,我们准备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混改。这学期已经开始在数学课上试点。我们将数学教师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两类,在集体研讨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工负责,有经验的主讲教师在网上大班授课,辅导教师在网上答疑,学生可以提前预习也可以课后回放。辅导教师线下小班授课,主要是深化、辅导、答疑。我们把这个模式起了个名字,叫“一生两师,一课一师”。这样既解决了授课质量问题,对年轻教师也是一种学习锻炼。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会安排年轻教师试讲,通过考核了再担任主讲教师。对老教师来说,有更多的学生、老师听课,也是一种督促。从试点的效果看还不错,第一次测试试点班平均成绩比普通班高5分,及格率高9个百分点。
此外,结合学院年轻教师多的情况,我们很早就开始实行导师制,帮助新教师解决面临的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掌握问题,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问题。我们还专门有个拜师仪式。新教师要去旁听师傅的课;师傅也必须要指导新教师上课,有问题也要担责。还有就是,学院新教师上课、老教师上新课必须要进行集体试讲。我们有个共识,这不是要给大家挑毛病,而是一个教学研讨。
我校在2019年大连市“七二九杯“高校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女子团体第一名
混改的核心是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效果。因此,不能只从形式上为混改而混改,要结合学科特点,差异化进行。不能机械地把它理解为流程上的课前课中课后、形式上的线上线下,而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开展。比如,体育课除了课上学习还要布置课下锻炼任务,要求学生要提供相关证明,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认为这种空间上的课内课外也是混改。并且,不同学科的线上线下侧重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数理课程主要目标是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基础知识的传授,改革要解决的是兴趣和逻辑的问题;体育类课程注重习惯的养成,改革要解决的是坚持和技能的问题;政治人文类课程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要解决的是真学、真信、真用,入脑入心的问题。混改要从形式上改并不难,但落到实处并不容易,目标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可以逐步达到。
我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哪些特色和成效?混改在思政课程中又是如何体现并提升教学效果的?
我们学校的思政课有三个特点,
一是起步早。早在2017年,就开始做线上教学准备,并在三校运行。
二是求实效。我们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引领三个渗透”,一个引领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三个渗透分别指人文素养、基础文明和大东软精神。为什么提到大东软精神?就是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出去,在某些行为上带着东软标签,比如我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我们的信息化素养、我们的沟通能力等,解决理论课教学与日常行为管理“两张皮”的问题。
三是构建了思政课的12345教学模式:“1”是坚持“一个引领三个渗透”作为指导思想;“2”是两个课堂,基于混合式教学改革,打造一体化的相互关联的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3”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问题牵引”的五级项目,“主题训练”的四级项目,社会实践的三级项目,该实践体系曾获得过省级优秀实践作品奖;“4”是四个平台,打造学习、实践、考试和测评无缝对接平台;“5”是五结合考核体系,建设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相结合、学生考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体系。
在混改过程中,基础教学学院在线上线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哪些好的想法或措施?
任何改革都不能违背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违背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脱离学生和学科的基本实际。关于混改,我们经过讨论研究,达成一个共识: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我们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两类:线上主导型的讲授式混合式教学和线下主导型的自主式混合式教学。线上主导型是指对于大班型课程,讲授式教学法仍然是最高效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无论是课堂还是线上视频都是以讲授为主。线下主导型是指以面授为主导,在线和移动学习为辅,线上学习是线下学习的补充拓展,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学生带着一定基础进课堂,课后线上学习可以查漏补缺,满足个性化需求。比如人文类可以做线上主导型,线上就能学会。数理类的还得是线下主导型,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线上只是解决差异化的问题,但还改变不了传授知识为主这件事。政治类课程就可以让线下实践多一些,让学生去悟,能悟出一个道理受用一生也不错。
我校第十届趣味数学竞赛决赛现场
从流程上来说,混合式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可以通过合理定位难度、加强前测保障、设置阈值监控、加强后测保障、增加警告机制等措施,解决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可能造成的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定位难度:线上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
前测保障:课堂利用10分钟对线上学习进行检测,检测难度以“学生仅通过学习线上资源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为标准。
阈值监控:根据前测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比如设置阈值为60%,前测结果高于阈值课堂教师就以重点难点点拨、拓展提高为主;相反则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教学。
后测保障:相当于作业,学生课下完成,有时间限制,采取百分制,后测不及格有一次补测机会,补测最高分为60分。
警告机制:若前、后测均不及格,警告一次;后测补测不通过警告一次。警告三次后教师介入,累计警告五次取消平时成绩,让学生平时就有危机感,而不是把问题偶留到期末突击解决。
混改在信息化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均有提升,大班难以管理这个事就好办了。但是对于数理类课程,纯客观题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能力,所以我们每一章还会有一个纸质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推导过程。这个工作量比较大,我们平时也会选拔高年级的学生助教、班级课代表等协助老师开展相关工作,对这部分学生也有相应的奖励。
您认为现阶段基础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您期待通过混改实现怎样的效果?
我认为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思政怎样有效地融入一线教学,特别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问题。
二是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深化TOPCARES教育理念,使之落地生效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课程高阶性”,我理解的高阶性就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上三层。这方面,不同学科一定要有不同的理解。
三是如何解决不同基础学生的不同需求问题。
混改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根据学校总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方式。根据考核方式确定教学方法。
第十七届格致杯演讲大赛
我希望通过混改实现如下效果:
一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师资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二是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有效的混合式学习策略,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问题;三是通过实时评价,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投入不足,不愿学、不想学、不会学的问题,达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解决动机、信心和方法问题;四是解决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问题。
我非常认同陈宝生部长的一句话: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一种“管一生的教育”,而混改能够帮助我们将学生的教育基础打得更牢,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整个人生过程中走得更稳健。
《对话“掌门人”》往期推荐
+
李浩渊:混改式教育改革落脚点在每一门课
+
孙伟:教学相长是我理想中的课堂状态
+
申华:混改为教与学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选择
+
李迎秋:混改需要师生共建
+
邓珊:混改助力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新阶段
+
余庆军:让师生成为混改的最大促动者和受益者
+
张翼:混改是一个长期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和变化的过程
+
张冬青: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
+
王星辉:混合式教学本应是继续教育的常态
文章由品牌发展部根据采访整理而成
图片PHOTOGRAPH
基础教学学院
版权 COPYRIGHT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如需转载,请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