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 百年瞬间:塞罕坝的春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艺考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9-17 09:12:12 文/王伟 图/丁梦茹

关注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是高原台地。名字中"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今天的“学党史”学习专栏给大家带来的是塞罕坝的春天。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百年瞬间|1998年抗洪救灾_共产党员网

10b9559b94484680808dbd0283bb85f5

江西中医药大学

△塞罕坝,蒙古语里为“美丽的高岭”

1962年,党中央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毅然挺进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用青春和汗水向沙漠发起挑战。

江西中医药大学

△解放初期的塞罕坝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任仲元:那时候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种感觉,舍我其谁啊!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李秀珠:当年风华正茂,献身塞罕坝上。此生没虚度,青山可标榜!

江西中医药大学

△第一代塞罕坝人在育苗

第一代护林人合唱:62年那么呼儿嘿,建林场那么呼儿嘿,热血青年响应号召,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

历史上,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但经过近代以来近百年的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退化为高原沙地,漫天黄沙直接威胁到18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于是,当年塞罕坝的第一代护林人,在这片沙地荒原上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森林再造工程。

江西中医药大学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初期,建设者住过的马架子窝棚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李秀珠:工地住的是什么呢?还不是马架子窝棚,是帆布帐篷。九月份就已经下雪了,人们在铺上住,被窝边上都结了霜了。

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塞罕坝林场建立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成活率不足8%。然而,接连不断的挫折反而激起了护林人更加高昂的斗志。1964年春天,塞罕坝迎来了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大会战”。

江西中医药大学

△1964年春,塞罕坝迎来了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大会战”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这一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荣誉,关系到塞罕坝林场的未来,关系到绿化祖国的千秋大业!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林场职工:有!有!

这场大会战,一次造林688亩,成活率超过95%,望着茁壮成长的幼苗,很多人喜极而泣。这场大会战,也成为今天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原总场党委副书记梁谦记得,第一任场长刘文仕曾一遍遍给大家描绘塞罕坝的未来。

江西中医药大学

△林场技术人员调查落叶松球果生长情况

梁谦:说将来林子一亩地能产多少木材,我们能造多少亩地,要使汽车运得排到北京去。然后呢,通火车,坝上将来职工生活改善了,能盖楼了,电灯、电话了,这些他都经常跟大伙讲,都实现了! 塞罕坝每一棵树、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都有讲述不完的故事。几代塞罕坝人用他们的青春和血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西中医药大学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梁谦:七月以后一直到十月初,那个时候坝上不单看林子,绿油油的,长得水灵灵的那么好,上千种花,野花到这个季节都开放了,闻着一股香味,这心情,那时候肯定是说不出来的愉快。

江西中医药大学

△今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万顷林海

曾经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曾经的誓言,都化作了绿水青山。如今的塞罕坝早已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梁谦说,他们奉献了一辈子的塞罕坝,终于迎来了鸟语花香的春天,这春天,是改天换地的勇气,这春天,是无私奉献的壮志豪情。

往期推荐

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排:朱佳利

初审:王文睿 复审:杨清跃

责任编辑:祝真子

终审:张卫平

投稿邮箱:jzxmtgzs@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江西本科院校-江西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江西中医药大学-学党史 | 百年瞬间:塞罕坝的春天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