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热血书写忠诚、用热情描绘感动
重温入党初心,听长师讲述入党故事
赤子之心——武正锦
1928年,武正锦出生于孝义市西宋庄村,1945年8月参加革命,成为一名革命军人。随后,武正锦参与了上党战役、太原解放战役、兰州战役。1948年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武正锦在战壕里书写了入党志愿书,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党员身份的感召下,武正锦战斗更加英勇,表现突出。1949年10月,武正锦在甘肃省高台县转正,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解放后,武正锦根据组织安排先后进入多支部队服役,并于1978年11月从部队转业,1984年4月离休,后随儿女到北京颐养天年。在平静安详的生活中,最让武正锦挂念的,就是那份入党志愿书。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性,入党志愿书一般由个人保存。在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中,武正锦一直将入党志愿书带在身边,视为生命,格外珍惜。然而,武正锦担心自己如果突然离世,志愿书会遗失。直到2014年,在各方努力下,孝义市党史研究室永久收藏了这份珍贵的志愿书,并向武正锦颁发了收藏证书。
两年前,山西省孝义市离休干部武正锦,将自己一份珍藏了60多年的入党志愿书捐献给了当地党史研究室,了却了多年的愿望。在和平年代,也许我们很难体会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武正锦老人心中那份对党的情感。但是,从这份珍贵的入党志愿书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60多年没有黯淡的赤子之心。这份随着时间已经发黄的志愿书见证了武正锦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生。
坚守近四分之五世纪党心——张广科
1928年出生的张广科先生从小就随着父母四处漂泊,在他八岁到十二岁这四年里恰好是日本侵华时期,年幼的他只能随着父母跑返,以此躲避战争,然而这段时间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张广科先生十二岁那年,他被日军掳去,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贵人”——两个一同被掳的共产党员,从此结下缘分。在他后来的生命里,张广科先生也一直认为“是党挽救了他”。
1946年,建国前期,18岁的张广科先生参与共产党报名。在弱冠之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革命、奉献给党、奉献给了人民。张广科先生喜欢打抱不平。退休后,看到不顺眼的事,他总是忍不住要批评教育几句,有时遇见个别执法人员执法不规范,也会劝执法人员对小摊小贩态度好点。他总认为:工作能退休,但是党员的身份不能忘。身为一名党员,始终要以身作则,心系人民群众,坚决维护好“党群关系”。在张广科先生的影响下,家里的后辈多半也是团员或者党员,他希望自己对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一份入党志愿书,鲜明的牛皮纸张,左胸膛的一颗炙热之心,近4/5世纪的坚守;左边是他跳动的、生命的源泉,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与保卫。山洪火难、枪林弹雨都损坏不了的一份入党志愿书,那是张广科老战士的“家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这并不仅是文字的载体的一张纸,更是一个党员一生的践诺,是党的生命的延续、精神的传承。
时代敬仰——傅平
傅平出生于1929年,山东莒南人,1943年成为八路军第115师686团二营四连的一名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傅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3月,傅平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请求,并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写道:为了劳苦大众得解放,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的环境,入党志愿书都由个人保管。自那以后,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热血沸腾的建设工地,傅平都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份入党志愿书,直到2001年因病去世。这份保存了70年的“入党志愿书”,见证了他对党的感情,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傅平参加了多场战役,傅平在淮海战役中主要参加了碾庄战役,打碾庄时,双方的伤亡都比较大。在平原上作战,没有掩体掩护,战士们最后都是用水、高粱秆和阵亡人员的遗物筑起了战壕,进行殊死搏斗。
在1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傅平先后六次负伤,头部一直存留着弹片,限于当时的现实条件和医疗水平一直没有取出来。1952年部队安排傅平参加抗美援朝。在赶赴朝鲜途中,傅平因战伤复发回到上海驻地。1952年10月,傅平来到安徽省第三军人康复医院养伤。
傅平痊愈后,来到安徽省蚌埠市参加地方工作。他曾在蚌埠市商业、粮食、轻工多个系统工作,受到了当地人民好评,也受到了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多次的奖励。
当初傅平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所有的伤残、优抚手续都无法办理。上世纪70年代,傅平家境很困难,一家人拔煤渣、糊火柴盒。当时糊一万个火柴盒才6块钱,傅平一家人却一直糊了有六七年。
面对经济困境,家人也曾向他建议过,是不是就是找一找原来的部队领导,把伤残证办了?傅平想了想说:“还是算了吧。成千上万的烈士都在我们前面牺牲了,还好我还有一个家,就不要给组织添更多麻烦了。”
坚守七十年党恩情怀——侯一风
侯一风是郸城县城关中心校离休教师,70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扶贫助困无数,用大爱绘就党员底色,先后荣获“首届郸城县道德模范”“河南省优秀复转军人”“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经常说:“我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党的关心和关怀,所以我不能忘记初心,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时刻想着为社会做贡献”。
侯一风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年轻时参加过党的地下斗争、渡江战役和西南剿匪,为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转业后,他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终得桃李满天下。他长期坚持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数十年捐出几十万元,自己却生活简朴、省吃俭用……
候一风在高中时,共产主义的种子就在他的心里扎了根。那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到之处乌烟瘴气。这些所见所闻和共产主义使他成为解放军二营第十二军三十五师的一名文化干事。在侯一风心里“共产主义就是我的信仰啊!我决心就是跟共产党走了。”为了早日入党,本是做着文化工作的他,总是主动要求到作战一线去完成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越是这样的任务,他越是无所畏惧。他的听力残疾就是这样落下的。解放初期,一辆装满武器弹药的卡车,在湘西途中遭遇敌袭。而他当时就在那辆卡车上,卡车翻倒,沉重的弹药箱将他砸入江底,他的耳朵因为灌满泥沙导致感染,左耳听力丧失,右耳也受到影响。而因为当时的“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不叫”,他并没有把这事情报到上面去。
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侯一风对名利得失看得很淡。侯一风认为,组织上对他的入党问题如此慎重,既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党负责,反而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百倍的激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侯一风坚信:只要他一心向党,按照党员的标准做人做事,党组织总有一天会接纳他……
经过《追随共产党,感恩共产党--河南郸城侯一风坚守70年的人生信念》、《侯一风:一位非共产党员坚守70年的党恩情怀》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老人的入党愿望也终于实现,成为河南省最大年龄的预备党员。
在1950年递交他的第一份入党请愿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批准,但侯一风不放弃,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申请。历时65年,直到2015年,他再次用蓝色水笔在稿纸上写了自己的入党申请,终于以离休教师的身份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聚光扫过一份份已经变得有些脆生生的《入党申请书》,悠扬的提琴声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些泛黄的岁月。老人微低着头,翻过从老花镜上方看着镜头,一口河南乡音:“此生该有终须有,只要你做了,终究还是有的!”
编辑|学生通讯社 黄丹
来源|《我的入党志愿书》 中国青年网
审核|蒋毅莹(老师)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