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邹韬奋
为抗日救亡奋斗不息
1944年7月24日,我国著名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是对邹韬奋一生斗争历程的最高评价。
邹韬奋,江西余江人,1895年生于福建永安。早年就读于福州工业学校、南洋公学,191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1921年毕业后,邹韬奋受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这些经历,成为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日军的残暴、人民的痛苦和国民党当局的软弱无能使他骤然觉醒。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2年7月,生活书店成立,邹韬奋任总经理。短时间内,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达56家之多,并先后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推举为执行委员。后来,他考察了英、美、法、苏等国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考察学习,邹韬奋思想得到淬炼,并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性与必要性。
1935年8月,邹韬奋回到祖国。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口号,发行量达20万份,打破了当时中国杂志的发行纪录,并成功鼓舞了成千上万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在此期间,邹韬奋还承担起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然而,他的活动很快招致了国民党当局的忌恨,他所创办的《大众生活》和《永生》杂志也先后遭到查禁并被迫停刊。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与沈钧儒等7人被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全国抗战爆发后,邹韬奋获释。重获自由的他即刻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创办《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引导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在香港,他继续积极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的倾向。香港沦陷后,他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先后转移到广东东江游击区和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其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但党组织因考虑到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而没有同意。
1944年7月,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红军,在战火与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又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都干劲儿十足,工作成绩也异常出色。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因班干部需精简下派,所以领导决定将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面对职务上的调整,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说道:“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央领导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4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来到距离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副队长。夏末秋初,张思德带领突击队员进入安塞县林区烧制木炭,准备过冬。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树起模范标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受雨水影响,炭窑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小白得救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发表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王若飞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王若飞,1896年10月生,贵州安顺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卓越政治家。
王若飞少年时期便积极投身革命,曾先后赴日本、法国、苏联留学,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1925年4月,王若飞回到国内,担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在李大钊的领导下,王若飞指导郑州、开封等地开办党训班,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动员群众站出来投身革命;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各地农村,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封建地主和军阀的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王若飞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农委主任。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他又秘密奔波于南通、无锡等地,发动土地革命,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大江南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8年6月,王若飞在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并入列宁学院深造。1931年,王若飞回国,担任中共西北特别委员会特派员,指导西北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和少数民族工作。他先后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五原等地,向内蒙古党组织负责人乌兰夫等传达党的指示,了解当地党的工作和农民协会活动开展情况,并与当地干部共商革命斗争方案。在他的努力下,内蒙古党的组织和交通联络站得以恢复和健全,全区革命运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同年11月,因叛徒出卖,王若飞不幸在包头被捕,开始了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涯。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王若飞经党组织营救,重获自由。不久,他协助林伯渠主持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对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对抗日根据地土地问题的调查研究,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制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过程中提供了重要意见,为争取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特别是实现蒙汉联合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5月,王若飞随林伯渠参加国共谈判,起初协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后担任南方局工作委员会书记,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在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王若飞还十分重视发动群众,不断推进大后方民主运动发展。1945年2月,重庆电力公司工人胡世合被国民党特务枪杀。王若飞和南方局同志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发动工人和市民开展了一场反对国民党独裁的群众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王若飞协助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极为艰巨的谈判。1945年10月,周恩来、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双十协定》上签字。在之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王若飞与破坏《双十协定》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翌年4月8日,临回延安之际,王若飞向周恩来依依惜别:“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谁曾想,这一别竟是永别。因天气恶劣,飞机起飞后,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王若飞不幸遇难,时年50岁。
王若飞等“四八”烈士遇难后,延安、重庆等地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题写了挽词。周恩来在悼念时沉痛地说:“若飞!你最后一席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的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
毛泽民
从韶山冲走出来的“红色管家”
1943年,在新疆第二监狱,一名伤痕累累的“犯人”坚定地喊出:“决不脱离党,共产党员有他的气节。”“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这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就是毛泽东的大弟、党的早期财经工作领导人毛泽民。
毛泽民,189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21年随毛泽东投身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底,毛泽民赴江西安源从事工人运动。他深入矿井,向工人宣讲革命道理,创办夜校,带领工人同资本家作斗争,同时发挥理财专长,组织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并担任总经理,发行合作社股票,创新采购方式,受到工人的一致拥护。在毛泽民的苦心经营下,消费合作社成为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活动、筹措经费、发行革命书刊、发展党的组织的重要场所。1925年开始,毛泽民辗转上海、武汉、天津等地,从事党中央机关刊物和进步书刊的秘密印刷发行工作。当时斗争环境十分险恶,稍有不慎就会被反动军警逮捕。一次,毛泽民去上海书店,几个暗探就坐在对面茶馆盯梢,书店营业员察觉后,连忙给他打暗号,他才机智地从后门离开。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毛泽民承担起“红色管家”的重任。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时,只有会计、记账员、出纳、总务和行长毛泽民5人,小小的团队,却要管理中央苏区所有军民的日常供给、后勤粮草。为克服困难,毛泽民坚决贯彻“统一财政,筹款支援前线”的指示,发行苏区货币,统一苏区财政,发行建设公债,成立钨矿公司,有力支持了革命战争及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国家银行被编入中央纵队十五大队,毛泽民任大队长兼没收征集委员会副主任。他坚持做思想政治工作,带头攻坚克难,真情关心战士。在毛泽民的以身作则下,十五大队解决了运输、打土豪、筹粮筹款、保障供给等艰巨任务,被称为“扁担上的国家银行”。1938年2月,原定去苏联治病的毛泽民受党中央派遣,化名周彬,出任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职务。面对新疆财政的“烂摊子”,他采取调整税收、改革币制、平稳物价、发行建设公债、节支开源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工农牧业及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1941年7月,毛泽民调任新疆民政厅厅长,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整顿救济院,帮助3000多名鳏寡孤独告别了沿街乞讨的悲惨命运,他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毛泽民:“周厅长,亚克西!”但是,毛泽民等人的出色工作,却招致了新疆军阀的不安与嫉恨。1942年9月17日,毛泽民不幸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毛泽民坚贞不屈。敌人见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知任何有用信息,便恼羞成怒,于次年9月将他秘密杀害。
毛泽民常说:“我们是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的,一定要勤俭节约!”作为党的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自1921年起,这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红色管家”,就一直为党、为革命工作,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推荐阅读
当我们用“前程似锦”来告别,那就是毕业季来了......
刷爆朋友圈,你是什么颜色?
林兴雨,出圈!
毕业不散场 | 老师,我想对您说......
出品:信阳农林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来源:党建网
编辑:贺赛
责编:郑淇元
统筹:徐大伟
欢迎提供文字/摄影/视频/创意作品,投稿邮箱:xynlxmt@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校园动态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