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吉珠时,内心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忐忑。时间流逝,慢慢地我适应了新环境,也开始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越走越近。
在文学史课堂内,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在写作课内,我们学习中文的字词运用以及不同的写作技巧。文学概论课又带我们深入探讨文学的真谛。这些课程拓宽了我们的思考,培养了我们的文字创作能力,为将来专业对口的文字方面的工作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而在课外,我们需要进行大量阅读以巩固与理解课中所学。
大量的阅读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也是一名汉语言文学学子的基本素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教材课本中所介绍的作品的魅力。在日常学习中,老师们也时常会督促我们进行阅读。因此在课余时间,不难遇见在图书馆沉浸于书本当中的汉语言文学学子。
文学史是最需要我们阅读的一门科目。在学期初,文学史的授课老师会为我们列出本学期的推荐书单。书单内包含了与课堂内容相对应的必读书目和拓展书目,这使我们不会在浩瀚书海中为自己该读什么书而迷茫。此外,老师还经常鼓励我们在书单的基础上自行选择优质的书籍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量。
▲老师推荐阅读书籍
我们的阅读也并不是浅尝辄止的。老师教导我们阅读必须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引导我们思考作者描写某一事物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透过作者细腻的文字,我们走近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时代故事。这还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与写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所有文字工作的基础。
我们穿梭于图书馆书架之间,不是因为那一本本文学作品是考试内容,也不是单纯的课外消遣,而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对文学的热爱。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星辰大海,更是浩瀚书海。沉浸于古今中外的作品,在诗词歌赋中感受情怀,在科幻的世界体验多维魅力,所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大概就是如此吧。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堂通常是趣味横生的。老师会将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最近流行的网络段子融合,还会在课堂上直呼“我太难了”这一些流行用语,经常引得我们大笑,我们也因此更能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犹记得大一刚接触文学写作时,我因自身的不足而倍感焦虑。写作课的高老师耐心倾听了我的内心想法,并给了我很多建议。他鼓励我放平心态,多学习优秀作品,并且告诉我要笔耕不辍,保持定期的写作训练。这些鼓励使我重拾信心,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受到老师的鼓励后,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生活,无论是用笔逐字书写,还是由键盘敲打出一字一句。在一篇篇的记录里,我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也一点点地获得了进步。我发表在网络平台的文章都获得了一些网友的认可,意料之外,却也与有荣焉。
▲课堂上的学习
一些学科导论课会带领我们去深入思考这一专业。大多数人会认为我们的课堂无非就是看书背书,但其实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们更加注重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他们更偏向于让我们系统地学习如何握好手中的笔杆子,学以致用地进行输出。
比如现代汉语课的耿老师在上课前会展示出一些错误的语句,并询问我们是否有错。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一句为什么是错的,这个词语正确的用法又是什么。这样最终的答案都几乎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思考,老师则是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时不时地进行点拨。
除此之外,老师还会在课堂上给予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文学史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预留10-20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对近期阅读的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看法如何,老师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还会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这本书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同的观点都充分地被尊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会思考他人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这使我们的逻辑思维不知不觉地加强了。
为了增强我们的实际运用知识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设有教学实践周。我们曾经利用这一周的时间去到了三灶并在当地的社区寻找广告牌中混用词语的现象。通过这些活动,我的知识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明白了怎样学以致用。并且,我团队合作的意识也在实践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提升了。
汉语言文学开设的课程多样,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戏曲简史,这些课程带我们走进不同对时代,聆听不同的故事,去探索文学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语言学、词汇学则让我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了解中华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民俗调研活动
四年的学习使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最终通过面试来到了中央电视台亚太中心记者站实习。在央视,记者的工作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在专业学习时,写作课教会我行文逻辑以及不同文风格式,现代汉语课教会我词句的准确运用,多门文学课让我懂得如何表达。这些给我的撰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多数实习任务。
▲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
实习期间,我曾和同事一起前往亚洲金融论坛采访数码港的主席。在采访之余,我又得知了很多像数码港的角色定位、初创公司在大湾区的发展这样极度专业的用词。这样的领域专业用语在课堂上较少接触,但在专业四年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主动求知,虚心请教”的习惯。作为实习生,我迫切地想要汲取知识,丰富自己,于是我不断向所有优秀的记者老师们学习。
我还曾跟随经验丰富的记者老师去到了香港交易所,有幸近距离见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林郑月娥女士以及许多知名政界与金融人士。四年学习中不断加强的表达能力,让我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也知道该如何进行交谈,从容地应对。我也终于明白了书上所讲的知识不仅仅只是为了我们写文章的需要,它还需要我们具体地应用到生活中的每个场合。
▲亚洲金融论坛采访现场
大一时在各有特色的众多社团之中,我选择了辩论队。中文的知识体现在辩论中,就是我们对于辩论材料一字一句的斟酌,还有对字里行间语气的拿捏。每每有机会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赛场上时,满足感油然而生。
我曾与我的队友一起参加金湾区大学生辩论赛并进入了决赛。赛前,我们一遍遍讨论辩题,设定立意,做了许多有效的攻防训练。参加这样大型的比赛,心里难免紧张。好在平常老师教授的许多技巧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最终,我们获得了团体赛亚军。这个结果,离不开队友们的努力,也离不开专业老师教会我的知识。
▲辩论赛现场
在每一次辩论赛中,作为四辩,我需要脱稿进行总结归纳与主题升华。辩论中举的例子是否具有合理性、我总结的内容与辩论是否足够密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而恰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让我懂得字词运用,句读篇章的逻辑。四年下来,我学会了如何努力用语言打动人,也培养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中文的魅力在辩论队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也因此更加热爱汉语言文学。
▲金湾区大学生辩论赛决赛颁奖仪式现场
最初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热情,而热情过后是责任。现在我有了“一定要尽力而为,哪怕有遗憾也不想后悔”的责任感。这四年,我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伴,乐在其中。我也实现了自我增值,变得强大。我会将在专业所学的所有知识铭记心间,怀着永远乐观的心情去面对所有未知的挑战。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坚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能力,熟悉中外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各行各业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学等基础性、创造性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坚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开设有多门学科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施“四年写作不断线”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第四届中
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
本专业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实践,长期组织“艺术与人生”等主题讲座,曾邀请著名作家舒婷、斯妤等众多专家学者到校举办学术讲座,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开展“实践教学周”,指导学生参与三灶、唐家、斗门等地的历史文化民俗调研;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著名作家舒婷、斯妤受邀到校举办学术讲座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能在党政机关、文化教育、出版传媒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同时也可继续深造,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中有多人考取了国(境)内外知名大学,如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等。
本专业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本专业已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深圳特区报、珠海特区报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签订了产学研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习就业平台,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就业水平的稳步提升。
来 源|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官方微信
撰 文 | 曾仅然
采 写 | 彭涵
排 版 | 黄佳瑶
初 审| 岑海彤
复 审| 陈闪荣
终 审| 刘 冰
版权由@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招生与就业处新媒体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