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和西院ICU里的危重症患者还在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领队张挪富教授时刻鼓励我们,“作为兜底撤离的医疗队,此时此刻,我们更要肩负起责任,圆满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
▲冬去春来的武汉一景
讲述者:广医二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黎江
紧张!在ICU里面感受生与死的距离
病房里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作为护理组长,我依旧是穿戴着厚厚的防护装备,带领小组为患者进行吸痰、采集咽拭子、抽血、翻身、生活护理、胸外按压抢救等重症护理和救治工作。
在ICU里面,最能感受生与死的距离,有的患者在坚持和抢救中创造了奇迹,有的再也没有醒来。我曾经接管的一个40多岁的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联合治疗,期间患者还经历多次抢救,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护理,最终患者没能挺过来。虽然心里难免有点失落,但是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因为还有更多的患者需要我们照料。
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看到患者病情改善和转出的那一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伯(化名)是我管床的一位患者,病情特别严重、反复,医疗组组长温德良团队为他上了ECMO。对ECMO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我们不敢掉以轻心,对王伯进行24小时监护,密切关注感染情况以及ECMO的运转情况,还要对其他器官加强维护,防止缺氧性损伤等等。虽然王伯大部分时间处于昏迷或者镇静状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求生意志,每次做操作时我都会叫一叫他,告诉他我们准备做什么,让他不要害怕。
开心!能和患者唠家常说笑了
经过团队的悉心照料,王伯呼吸功能日渐恢复,近日,上了ECMO六天的他在温德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撤除了ECMO,这也是协和西院首例成功撤除ECMO的患者。我们为王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定时翻身拍背,进行皮肤护理,指导开展康复运动。逐渐清醒的他得知家中其他感染的亲人都陆续出院,自己独自一人躺着病床上,心情难免有点焦虑。我一有时间就去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王伯,你已经渡过最难的一关,再坚持一下就可以出院了,我会一直陪着你。”王伯现在已经可以在辅助通气模式下自己控制呼吸了。
▲黎江运送王伯到CT室检查
刚开始,一些队友对CRRT和ECMO等仪器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评估和教学分析,了解他们的基础情况。在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认真讲解原理和流程,再一步步地带着队友进行实操,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现在,当病房同时运行3台ECMO,并且有ECMO联合CRRT治疗时,队友们都已经能从容应对了,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年抗击“非典”时期,因敬仰和崇拜医护人员,我走上学医之路。如今能在武汉坚守,发挥出所学所长,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黎江为队友们进行CRRT、ECMO等设备教学讲解
每次回访患者,看到他们精神一天天好转,能和我们唠家常、说笑话,我又充满了继续战斗的力量。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轻易舍弃希望,不断总结经验、尽力治疗,为更多的患者赢得一线生机。
病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多日,战友们的配合也越发默契,交班时互相帮忙,工作时互相支持,我们在战场上都成了互相最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战友兄弟王玉丽,是我在前线最可靠的伙伴,无论我们是在同一组还是互相交接班时,只要他在,我都特别安心。
在病房里面,虽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但是由于贴着“名牌”,大家都能认出彼此。但是出了病房,脱去防护服,每个人好像都对不上号了,互相又成为了陌生人,“你是?刘老师?”“不是呢,我是陈老师。”“我是刘老师,我在这里!”只有开口说话,才有可能通过声音认出对方。
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之前并不认识彼此,但都有着一样的心。
一次难忘的“云庆祝”生日
在驰援武汉的日子里,能让我安心工作的,不仅是并肩作战的队友们,而且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女儿安安是我最牵挂也最想念的人。
最近,女儿度过两周岁生日,远在武汉的我,只能在视频里帮她“云庆祝”生日。屏幕前的女儿,看起来比我出发时又长大了不少,缺席孩子成长的珍贵时刻,心里难免有点遗憾,但这个生日是我们一家人终生难忘的。孩子她妈妈告诉我,每当电视上有身穿蓝色隔离服的人,安安都会开心地扑上去说那是爸爸。我相信如果她懂事,一定会为爸爸感到骄傲。回去以后要好好抱抱她,再把爸爸的礼物补上。
4月8日,武汉即将“解封”,胜利的曙光也即将到来,这意味着我们踏上归程的日子越来越近,内心既是激动,又是不舍。此次,我们还没能好好逛逛武汉,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但是我们一定会再回来聚首。我们见识了武汉人民英雄般的坚韧,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我已然是“武汉分之一”。
文图来源| 附属第二医院
通讯员 | 许咏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