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临考指导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周健 221200
吃透评分细则
【考纲解读】
见《江苏省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
【实例借鉴】
以200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为例。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一、关于审题
1.题型的理解
作文题目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哲理性的简要材料,二是作文题目(标题),三是写作要求。从第二部分看,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也可以说是定好标题的作文。从提供的简要材料来看,既可以看成是供材料作文的材料,也可以看成是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以看成是标题作文的引导语。
2.材料的理解
材料可以看成对考生写作的提示,也可以看成推导出题目(标题)“人与路”的引导语,也可以看成富有哲理性的对立统一的材料。
从提供的“两句半话”的材料来说,可以有如下五种情形的解读:
①从习惯的理解来说,前句强调的是只要敢于开拓,就能从无到有;后句昭示的是如果一味走老路,也会从有到无,没有出路。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要敢于开拓,敢闯新路。
②前后两句中“走的人多了”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从无到有,后者强调从有到无。由此推及到这是各种事物发展的一种变化规律,一种循环往复的规律。当然,要想改变这种宿命与循环,唯一的出路就是变化,就是革新。
③把重心放在“说”上思考,可以有这样的理解,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坚持我的主张:无论别人怎么“说”,我走我的路。突出个性,不为左右,强调自我。
④把落脚点放在“走的人多了”去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前者之所以“有了路”,是因为大家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划桨开大船。有了一条康庄大道;后者之所以“没了路”,是因为盲目跟随,一窝蜂,一条道,一根筋,结果困死在“掘金的路上”。启迪是:遇事冷静(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开动脑筋,正确抉择,才是明智之举。
⑤可以把重心放在“问”路的思考上,到底世上“本有路”还是“本无路”?是正路还是歧路险路十字路?于是,“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皆可入文。
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解读,只要合乎情理,都是可取的。
3.题目(标题)的理解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