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
《马说》 唐 ·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并不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奴隶的手中受辱,死在马厩里,不被称作千里马。
千里马每天一顿饭要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千里奔跑的能力,只是普通地喂养它。因此这匹马虽然有千里奔跑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丽都不能表现出来。即使它想和普通的马一样生活都不可能,怎么能指望它能跑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识马啊。
意思
《马说》通过描写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探讨了人才难得和识才的重要性。韩愈认为,千里马常有,但伯乐难得。即使有了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和正确的养护,它们的才能也无法发挥,最终只能和普通的马一样,甚至更糟。通过这个寓言,韩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的批判,呼吁识才和用才的重要性。
上一句和下一句
上一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这句诗讲的是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这里“策”指鞭策,“道”指正确的方法,“材”指才能。这句话批评了那些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人才的人,指出他们的错误做法。
下一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句诗讲的是听它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这句话进一步批评了那些不识人才的人,指出他们不仅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人才,还错误地认为没有人才存在,实际上是他们自己不懂得识别和使用人才。
详细解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开篇点题,指出千里马常有,但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句话描述了没有伯乐赏识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它们只能在奴隶的手中受辱,死在马厩里,无法展示其千里奔跑的才能。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句话描述了千里马的特征和食量,以及喂养它们的人不了解它们的潜能,只是普通地喂养它们,无法满足它们的需求。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句话进一步指出,千里马虽然有奔跑千里的能力,但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丽都不能表现出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几句话描述了那些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他们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最终得出“天下没有千里马”的错误结论。
结语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不仅描绘了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也展现了韩愈对人才识别和使用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对人才难得的深刻理解,也有对当时社会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的批判。通过这个寓言,韩愈呼吁社会应当重视识才和用才,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的人才管理和使用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