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燕歌行》 作者: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绊君幽州骑,飘飖青海戍。
失群兵少将,孤城见夜心。
原始频离散,半是敌兵频。
去日艰难百战久,今朝处处双泪零。
贼臣弃地徒令在,禄山北走无人知道。
万里遥诣安能已,贱骨免归何可羞。
男儿自古非无泪,流到胡沙不见时。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 汉家:指唐朝。
- 烟尘:战争烽烟。
- 汉将:唐代将领。
- 辞家:离家。
- 破残贼:打败敌人。
- 横行:指勇敢无畏。
- 赐颜色:指皇帝的赏赐和恩宠。
- 绊君幽州骑:将军牵制在幽州。
- 飘飖:四处漂泊。
- 青海戍:戍守在青海。
- 见夜心:夜晚心情孤寂。
- 原始频离散:原本军队离散。
- 敌兵频:敌军频繁进攻。
- 双泪零:两行泪水落下。
- 贼臣:指叛贼安禄山。
- 北走:逃亡北方。
- 安能已:怎么能停止。
- 贱骨:指自己的身体。
- 流到胡沙不见时:流泪到胡地沙漠看不到。
- 耶娘:指母亲。
- 妻子:指妻子和孩子。
- 尘埃不见咸阳桥:尘土飞扬,看不到咸阳桥。
- 顿足:跺脚。
- 干云霄:直冲云霄。
- 道旁过者:路旁经过的人。
- 行人:行军的士兵。
- 点行频:频繁出征。
- 北防河:北方防守黄河。
- 西营田:西方屯田。
- 里正:村里长官。
- 裹头:包头布。
- 头白:头发白了。
- 戍边:守卫边疆。
- 武皇:指唐玄宗。
- 开边:扩展边疆。
-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 荆杞:荆棘。
- 健妇:强壮的妇女。
- 陇亩:田地。
- 秦兵:秦朝的士兵。
- 长者:指长辈。
- 关西卒:关中地区的士兵。
- 县官:地方官员。
- 租税:税收。
- 信知:确实知道。
- 古来白骨:古以来的白骨。
- 天阴雨湿:天阴下雨。
翻译
唐朝的战争在东北,唐将离家去讨伐敌人。
男儿本就重视横行沙场,天子格外赐予荣光。
将军被牵制在幽州,漂泊在青海戍守。
失群的兵少将,孤城在夜晚孤寂。
军队频繁离散,敌兵频频进攻。
日子艰难百战久,今朝泪水满面。
叛臣弃地空有名,安禄山北逃无人知。
万里遥远怎能止,贱骨免归何可羞。
男儿自古非无泪,泪流胡沙不见时。
车马喧闹,行人弓箭各在腰间。
母亲妻子奔跑相送,尘土飞扬看不见咸阳桥。
拉衣顿足拦路哭,哭声直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行军士兵,行军士兵只说频繁点行。
有的十五岁北防黄河,到四十岁西边屯田。
出发时村长给包头布,回来时头发白了还在戍边。
边境流血成海水,唐玄宗扩边意未止。
你没听说汉朝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使有强妇拿锄犁,田地里长满了杂草。
更何况秦兵耐苦战,被驱使不如犬与鸡。
长辈虽然问起,劳役之人敢申恨?
比如今年冬,关西的兵未休。
县官急急催租,租税从何出?
确知生男恶,不如生女好。
生女还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你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鉴赏
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通过对战争和士兵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直面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开篇两句描写了战争的背景和士兵离家征战的情景,表现了战争的迫切和残酷。接下来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则表现了士兵们的英勇和天子的奖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则描写了士兵离家时亲人送别的情景,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离别痛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通过对战争结果的描写,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唐玄宗的扩边政策。“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则通过对古今战场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