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关注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1950年4月2日,召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在8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院史回顾特别策划
第七期:历史沿革——
“文革”和新时期(上)
“文革”时期
1966-1976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组织瘫痪,教学工作全部停止。
1970年5月,全院师生员工除老弱病残者外,集体下放到北京军区某部,1973年10月返京。
1973年8月,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导演两个专业合并,组成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并执行“左”的教育路线,用所谓“以社会战斗任务组织教学”和“以革命样板戏为主要教材”,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教育成果和戏剧教育成功经验。尽管如此,由于学院多年来形成的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的良好传统,教师们在教学中坚持遵循戏剧艺术教育规律,仍然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戏剧专业人才。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时期,学院四个系的入学学员为242名。
新时期
1976-2000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戏剧学院获得了新生。学院进行了拨乱反正工作,对文艺思想和艺术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举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讨论会。学院的各项工作开始卓有成效地开展,并逐步进入有计划、高质量、成效显著的发展轨道。
1978年,中央戏剧学院全面恢复正规办学。1978年12 月26日,经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正式恢复建制。1978年底,曹禺任名誉院长,金山任院长。1983年,徐晓钟任院长。1978年,恢复中央戏剧学院建制后,杨尚昆、李铁映、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
1994年1月31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来中央戏剧学院视察
1998年6月3日,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来院视察
1.招生情况
1977年,学院开始小规模恢复招生,招收了舞台美术系设计和灯光专业两个班,共40人。1978年,学院较大规模地面向全国招生,招生工作迎来了全新的热潮,一大批胸怀艺术梦想的青年人才涌向戏剧教育的殿堂,考生数量突破历史纪录,仅北京地区报考表演专业的就达3000人以上,当年学院招收了表演系本科、戏剧文学系本科、导演系进修班等五个班,共121人。1984年,根据国家规定,学院招生提前进行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参加全国文化统考,择优录取。
2.美学思想
新时期,中国戏剧教育在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封闭之后,再度迎来了各种戏剧思潮和流派错综并存的生动局面。学院对于文学艺术的各种风格和流派及戏剧教育的各种观念和方法,既不盲目追随,也不轻率否定,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以发展的眼光建立和发展了新时期符合中国近当代戏剧传统和审美习惯的戏剧教育体系。
学院明确提出了中国戏剧教育及创作的基本美学思想,成为学院培养戏剧影视精英人才的基本原则,并且至今依然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和创作的主流思想,那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重视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经验,同时重视研究与借鉴外国现代艺术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戏剧教育及创作基本美学思想的提出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理论支撑。
3.教学大纲
1979年2月,文化部召开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新时期艺术教育的工作规划,重新修订了戏剧学院表演、导演、舞台美术设计、灯光设计、化装、戏剧文学、戏剧创作等专业的教学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生产劳动与专业学习、考核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定,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艺术创作、实践、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1980年,金山院长发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工作三十年》,总结了学院办学30年来的宝贵经验,强调要“研究把握戏剧艺术教育规律,严格保证新生质量,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教学,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要重视创作实践、实习演出和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等重要教学思想。1995年,学院执行文化部统一颁布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并于1998年组织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对15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的同时,精心配置专业课、基础课、理论课,增设有价值的选修课,充实各专业和课程自身的内涵,加强各专业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各专业教学都在专业主课中吸收相近学科的知识和素养。比如为了增强戏剧文学系学生创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增设了表导演基础课和小品实践课,以树立为演员创作、为舞台创作的观念。另外,各系按一定比例增设影视剧艺术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学好戏剧专业的同时,增强未来在舞台、银幕、屏幕不同条件下进行艺术创造的适应性。
1995年,全国戏剧艺术院校表演教学研讨会
4.教学改革
学院推进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既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又重视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基本素质;既重视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又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活跃的创作能力的培养。
学院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低年级着重打好专业基本功,同时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高年级强调抓好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设计和演出,提高创作能力, 发挥创造个性。根据戏剧艺术综合性的规律,1986年,学院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三个专业开办综合班,低年级按三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统一授课,高年级则向各自的方向深化。
加强学院与剧院团的教学联系,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联合教学,培养儿艺班和人艺班。
5.专业和院系建设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学院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四个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1986年,学院增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并将布景技术专业扩展为舞台技术管理专业方向。1995年9 月,学院正式招收第一届音乐剧班学生。1997年,学院确立了戏剧学专业。1999年,学院开设音乐剧表演专业方向。1999年,学院成立了电视艺术系。
在着力办好本科班的基础上,学院兼办各类进修班和短期班。本科班适应国家对青年艺术人才的急需,毕业生输送到各地剧院团和文艺单位。各专业开设的儿童剧演员班、师资进修班、干部专修班、成人大专进修班、导演进修班、剧本创作班等,培训各地亟待提高的业务骨干,经系统的专业训练后,回到原单位工作,进而为各地剧院团等各级各类演出单位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文艺人才和管理骨干,为国家戏剧影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保证。
学院还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优势,促进人才交流和服务社会,在不影响本院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抽调师资力量,协助铁路文工团、煤矿文工团举办训练班,协助湖南、湖北、吉林、河南等省市办班,利用假期为各戏剧院团举办各种专业的短训班等。
章子怡、陶虹、陈好参加母校的活动
6.教材建设和教研成果
据统计,1976 — 1999 年期间,学院正式出版的教材以及教师个人编著出版的专著达94部之多。其中许多教材荣获国家级奖项, 如:祝肇年的《古典戏曲编剧六论》荣获文化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孙家琇的《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荣获第二届文化部优秀教材荣誉奖,表演系台词教研室的《舞台影视语言基本技巧》荣获教育部第二届优秀教材奖和文化部第三届优秀教材奖。另外,学院教师还承担了“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剧卷”(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
巩俐、徐松子等和老院长曹禺在一起
学院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教育部、文化部和北京市多项大奖。如:封锡钧等的《舞台影视语言基本技巧》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孙家琇的《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荣获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艺术学奖,廖可兑的《二十世纪西欧戏剧》和李畅的《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分别荣获文化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表演系的《教学改革与教学探索》和舞美系的《舞台美术系教学改革》分别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7.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期,学院师资队伍得到了迅速恢复和不断发展,原有师资力量全部投入了教学,学院还从本科班、进修班和研究生班,特别是师资进修班中挑选了一批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使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994年11月26日,姜文畅谈导表演问题
1991年,曹禺、徐晓钟、廖可兑、孙家琇4名教授被评为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至2000年,学院共计有47名教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的戏剧家、戏剧艺术教育家受邀成为学院的名誉教授,其中有英国国际著名戏剧家、英国广播公司戏剧部原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丁·艾斯林,美国著名戏剧家艾登·艾德尔,日本著名舞台美术家松原刚等。
学院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力度大为加强,这也成为学院能够广博地掌握国外各种学说和流派的艺术方法、美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加以辩证地吸收和取舍的主要缘由。仅1983 — 1992 年的10年间, 先后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 专业涵盖表演、导演、戏剧理论、西方戏剧史、舞台美术、舞台服装设计、西欧服装史、声乐、舞台技术管理、绘画等10多个领域。仅舞台美术系就有约15名教师赴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朝鲜等10余个国家留学深造,在“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基础,不同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教育思想和创作观念。
1978年,文化部授予学院教师系列及其他系列中级(部分)、初级职称审定权。1988年,学院取得了国家教委授予的副教授任职资格审定权,除教授任职资格由北京市教师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定外,教师系列的副高级、中级、初级及其他专业系列的部分中级、初级职称均由学院审定,其他专业系列的高级及部分中级职称则由文化部审定。
下期预告:
第八期:
历史沿革——“文革”和新时期(下)
参考文献:
《戏剧艺术家的摇篮——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艺术家的摇篮——走近中戏》
编辑、排版:郭志鹏、刘天叶
审校:张东宾、谢峰
欢迎各位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央戏剧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您可以搜索 “zhongxi_1938”,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网站:http://www.chntheatre.edu.cn/
联系方式:010-56620337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