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市泽国镇主城区西面一座山,叫丹崖山。丹崖山是泽国的名胜风景,相传晋时名医葛洪到此,见岩石俱赤,有金银星,即居山炼丹修真,因此得名丹崖山。丹崖山现为解放军部队驻地。而在80多年前,泽国丹崖山半山腰办有一所学校——浙江省台属六县联立高级中学(农科),简称联高,是后来的浙江省台州农业学校、现在的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日前,我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国峰以《教稼教战 为国育才》为题,在温岭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和温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及校史学好者分享了台州农校在丹崖山办学的史话。
我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国峰,以《教稼教战 为国育才》为题,在温岭市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分享台州农校在丹崖山办学史话。
在半天时间的讲座中,陈国峰从台农为什么搬到泽国丹崖山、台农在丹崖山办学的两个阶段、丹崖时期的著名教师和学生、丹崖时期台农办学特点和贡献等四方面,娓娓介绍了台州农校在丹崖山办学的缘由、经过和主要人物及对学校的评价,听众受益匪浅。
1937年上半年,时任台州公署专员曹伯闻在专署所在地海门(现椒江)召集台州六县县长开会,提议创办台州专区中等职业学校,定名“浙江省台属六县联立高级中学(农科)”,亦称台州高级农业学校,简称联高,由专员、六县县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组成学校董事会,办学基金由六县米麦出口附捐,校址择定海门大校场三元宫旧址和狄家祠堂,重修国民党保安队撤离后的队部场所等为校舍,向民间租赁40亩农田作为学生生产劳动及试验场地。1937年9月,联高开学。
联高创始人之一、时任联高教导主任、1938年6月至1940年1月任联高校长颜守训撰写《台州农校创办经过》,回忆首届招收高中农科学生一班52人(笔者查阅《台州地区志》,记载首届招生40名,而《泽国镇志》等记载52人),报考资格为初中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只招男生不招女生。1951年,学校在校门外新辟了三个教室,扩大招生,才破天荒地招了两名女生,“使一个全色和尚的男子学校开始变成男女混合学校”。
1938年冬,海门遭日机轰炸扫射,联高膳厅被炸,学校于1939年2月迁至仙居县夏阁镇礼仙庙。
由于当时仙居夏阁各方面条件较差,教师工资不能按期支付,师资力量缺理化教师,同学们意见极大,学校内部发生矛盾,加上学校与当地关系未处理好等因,28名同学联名向当时的专署专员投诉。专署专员、陆军中将邢震南决定:“下学期将学校迁到温岭泽国丹崖山区,我自己来兼校长。”
对于两次迁址,联高首届毕业生之一、台州农校知名老师苏滋泉撰诗道:“七七抗日战火起,沿海港口首其冲。敌机多次滥轰炸,上课遭扰时为忡。迁校仙居夏阁庙,经费无着难度冬。二迁温岭泽国镇,丹崖书院苦用功。”
泽国丹崖山上有引胜桥、半山亭、虎乳泉等景观,建有丹崖书院,为办学的理想场所。“校舍的书院与寺庙的房屋相连,全为书院前的参天古木所掩盖。上山的人只看到一条小溪淙淙地从书院前的高坎下的涵洞里流出,溪流穿过石拱桥沿着弯弯曲曲的登山石级,经半山亭,从容地穿过农田沟渠,汇入温黄运河。”
温岭市泽国丹崖山示意图(来自泽国镇志)。
1940年初,联高从仙居迁入泽国,校门口写有“教稼教战”四个大字。这年夏天,联高首届毕业生在泽国毕业。1942年5月,金华沦陷,浙江金华实验农校迁至泽国与联高合并上课;同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将联高升格为“浙江省立台州农业职业学校”,设农艺、园艺、棉麻三个专业;1949年台州解放后,台州行署接收学校,改名为浙江省台州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夏,台州农校已有12个班级,在校学生466名,教职工43名。因丹崖山校园限制,不能满足更大规模的办学需求,这年暑假,台州农校迁往黄岩城关东门外。从1940年初到1952年夏,台州农校在泽国丹崖山办学12年,招收28个班级,毕业564人。
1946年台农高农艺五届、初农艺三届毕业合影(黄正伦老师提供)。
陈国峰在介绍丹崖时期台州农校的贡献时说,丹崖时期的台州农校具有扎根本土办教育、师生善于动脑动手、俭学育英才等办学特点。台州农校自始以来,所授内容接地气,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够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学界评论“这是一所讲授农业科学知识又非常重视农事操作训练的学校”。正如苏滋泉所写:“上午教课讲理论,下午实践田园中。半耕半读三年学,毕业谋生做技工。”从台州农校走出去的学生,大都“学会了耕、耙、播、管等各种技术农活”。
在“教稼”给农业战线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同时,丹崖时期台州农校更是“教战”。台农校园充满朝气蓬勃的政治气氛,台农学子关注学习,读书报国,紧跟时局,参加革命,给当时的游击革命输送了一批政治坚定、表现突出的中坚力量和革命种子。
陈国峰说,由于联高泽国丹崖学校靠近雁荡革命游击根据地,容易接上关系,再加上早期参加革命的同学的带动,解放前夕,联高学生参加浙东、浙南游击队蔚然成风。据丹崖时期台农校友金洪标等回忆,1949年3月,联高30多名同学分三批离校参加浙南游击支队。加上早一年和之后参加游击队的,整个联高参加游击队的有50人。联高1950年夏毕业生、台州地区电影公司陈平撰文道:“跨出校门闹革命,舍生忘死奋毕生;天翻地覆谋解放,无私奉献党培养;母校精神树新人,一代更比一代红。”
1947年夏末考入台州农校、1949年3月加入革命队伍的离休老干部林美海回忆当年从台农到永嘉参加浙南游击队的经过。
陈国峰说,丹崖时期的台州农校,为温岭农民扫盲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51年上半年,温岭遭遇干旱,50多天不下雨,旱灾和虫灾并发,稻田干裂,灾情严重。台农师生15人与温岭机关干部22人组成3个工作队,紧急分赴灾情严重的温西、大溪、城南等地,指导区乡干部抗旱。应台州病虫防治站的要求,台州农校派出50人的师生技术组,赴温岭和黄岩开展铁甲虫防治。
资料记载,台州农校利用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农业农村工作,先后在泽国周边办了36所农民夜校,不仅帮助农民脱盲,更为当地甚至整个温岭提高粮食产量打下了基础。1949年,台州水稻的平均亩产为118.8公斤,台州农校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316公斤。泽国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茶山扁屿村钟振鉴经培训后,在台州农校老师指导下,从事水稻高产栽培实践,1951年种出早晚两季稻平均亩产474公斤、最高亩569.5公斤的纪录,高出当时温岭早稻平均亩产87.5公斤、晚稻平均亩产143公斤、两季平均亩产230.5公斤近2.5倍,1952年又创下最高亩产683公斤的全县最高产纪录。钟振鉴因种植粮食高产突出,连续三年被评为县一等爱国劳模,三次出席省农业劳模会议,在第二届农业劳模代表会上被评为丰产模范,出席华东地区农业模范代表会议,获中央人民政府丰产奖章。
丹崖山是泽国著名风景区,但丹崖山更是“办学宝地”。据《泽国镇志》《浙江省温岭县教育志》等记载,联高迁来前,这里是1908年创办的“丹崖高等小学堂”;而再往前推,1878年改名的“丹崖书院”及其前身——1845年创办的“文炳书院”院址就在这里。台州农校迁出后,1952年9月,浙江省供销社在台农原校址创办“台州财经学校”,可惜仅招生一届就于1956年2月停办;1956年3月,还是这个地方,开办“温岭县速成师范学校”,后改名“温岭县师范学校”招收普师班,1957年8月并入黄岩师范;1958年3月,仍是这个“校址”,温岭县委根据台州地委指示精神,创办公立县级农业技术学校,校名为“温岭县农业中学”,1961年迁往玉环解放塘。掐指一算,前后100余年间,丹崖山办过7所学校,但办学时间最长、招生人数最多、学子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数台州农校。
转自:学习强国
小编丨家茹
监制丨响铛铛
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长按二维码 · 即关注
Copyright 1921 - 2021 TZKJZYXY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