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标院训知多少,快来看看吧~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考

浙江外国语学院

2020-11-09 08:08:22 文/邵菁 图/白梦洁

关注

当我第一次踏入浙外的校门,

当我第一次唱响浙外的校歌,

“明德弘毅,博雅通达”,

两个分句,八个汉字,

激荡着我的心。

作为一名ZISUer,

你对校标有哪些了解呢?

你又知晓多少校训的内涵呢?

一起来看看吧!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校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

校训的文化精神和大学使命、大学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明德弘毅、博雅通达” 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是浙外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高度凝炼,也是浙外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个“明”,词性不同,前面的“明”是动词,后面的“明”是形容词。校训中“明德”的“明”为动词,意指“彰显”“发扬光大”。学校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彰显人类美好的德行。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坚毅”的意思。“弘毅”是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要坚强。

“博雅”出自《楚辞·招隐士》王逸《章句》: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博”是“广”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博雅”是指学识渊博、纯正。

“通达”出自儒家经典《学记》,原句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通”是指融通,“达”是指“达成”,通达意为既要融会贯通,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成就一番事业。

“明德”按照时代要求,就是要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弘毅”的文化精神是指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博雅”表现学校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文化精神,“博”蕴含在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中,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多元文化优势,学习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达”本意是融会贯通,勇于实践,培养学生把知识、理论融会贯通,同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你知道你所在的学院

院标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知道各学院的院训是什么吗?

想要知道它们的故事吗?

快跟随小编的步伐,

一探究竟吧!

浙江外国语学院

Let's go!

英文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语通中外博学践行

“语通中外”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精通”,希望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够精通中文和至少一门外语;二是指“联通、沟通”的意思,希望通过语言的学习为学生架起一座理解中外文化,加深与国际社会沟通能力的一座桥梁,契合学校国际应用型人才的这样一个培养方向。

“博学践行”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博学”指希望学生能够广泛地学习,汲取中外文化的精髓,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践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既包括了语言运用能力,又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东语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博勤东观语译通远

“博勤东观”分别取自《管子·权修》《荀子·劝学》《论语·微子》《左转·僖公三十年》等,它既指勤于学习广博的知识,也指勤于审视广博的事物。“东观”是汉朝珍藏典籍的地方,在这里指图书馆或知识的宝库。东语学院致力于传授学生们东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们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正是以“东观”为基础。

“语译通远”取自《广雅》《说文解字》,指学习语言能够沟通各地。“通远”则有通达四方、恒灵久远之意,明确表达出对东语学子遍历四方,架构起沟通之桥的殷切希冀。

“博勤东观,语译通达”,这简单的八个字简洁明了而深刻的表达了东语学子立足于中华文化之根,勤奋学习以掌握外语知识,并担任起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的远大愿景。

浙江外国语学院

西语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博厚明诚言洽中西

“博厚明诚”语出《中庸》。“博厚,所以载物也。”广博深厚,才能承载天下万物。博厚就是像大地一样博大厚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能够承载、生长、滋润天下万物。“博厚”体现了西语学院师生“为学”的态度,寓意学院致力于内涵式发展,教师潜心学术研究,不断涵养渊博的学识。“自明诚,谓之教。”从明白道理去涵养诚心,是为教化。明白道理后就会做到真诚。“明诚”寓意学院致力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领悟为人、为学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言洽中西”是指在语言学习和研究方面要博取古今中外文明精华,对中国和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要涉猎广博,要立足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对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在跨文化交际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博厚明诚,言洽中西”,不仅是西语学院院训,也是每位西语学院学子的梦想,更是学院对学子们殷切的嘱咐和期待。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文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博观约取言文行远

“博观约取”主要出自于宋·苏轼《稼说送张琥》:“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言文行远”则出自于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孔子的一段话: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博观约取,言文行远”的院训实际上对同学们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学习、学问上要求博览群书的同时还要去伪存真、批判思考,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在做人做事上要求中文学子秉持应有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坚持“以文化人”,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行远”。

浙江外国语学院

经旅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崇德尚博经世济用

“崇德尚博”中的“崇”和“尚”是动词,意为崇尚、追求。“崇德”即对品德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尚博”即对知识的追求、对国际化视野的追求。“崇德尚博”四字体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又红又专的办学方向以及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德”和“博”与学校校训“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相呼应。

“经世济用”中的“经世”最早出自《庄子》的“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而“济用”是对“致用”的延伸和阐释。“经世济用”意为做学问、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一定要结合并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经世济用”反映出学院的应用型办学导向,同时与学院名称中内含的“经济”二字相呼应。

浙江外国语学院

教育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育学院的院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师和范,即对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直观解读和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单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学识,又要有为人师表的德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浙江外国语学院

跨境电商学院、科技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厚德敏行 践履惟新

“厚德敏行,践履惟新”,诉说着跨境电商人的追求。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厚德”意为有大德,指师生要心胸宽广,尊重他人,以崇高的道德、广博的学识立身处世。“敏行”意为勉力修身,展示学院学子果敢、坚定、无畏的特质和较强的执行力,体现学院高效的作风和严谨的学风。“践履惟新”是对治学的要求。“践履”,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提倡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推究检验真理,达到知行合一。同时,也告诫学子,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高楼大厦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惟新”意谓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勇立潮头”,为 “重要窗口”建设添砖加瓦。

浙江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

多次点击图片切换出院标介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出自《论语· 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志于道”,就是希望老师、学生的立意要高远,是艺术人应该有的使命感,道就是希望能够达到的一种较高的境界;“据于德”,就是在确定高远意志后从我们人身上出发的要求,对于老师就是立德树人,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培养其德艺双馨的途径,从“志于道”到“据于德”,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依于仁”,这就是更加回到人本身的一点,就是内心的修养,是人心和人术;

至于“游于艺”,就是以前面三段为基础,这个“游”不是“游戏”的游,而是“游刃有余”的游,这就希望师生能够保持艺术人的水平以达到“游”的状态。提出这样的院训,就是希望艺术学院师生能够共同追求“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你看,

各学院院标院训的内涵

小编都告诉你啦!

愿每位学子都能记着院标的模样,

循着院训的教导,持着光明的炬火,

创造浙外人的未来。

来源 | 浙外官网

文案 | 郑滢(西语学院)

图片、排版 | 邹彬(中文学院)

校对 | 郑滢(西语学院)

编辑 | 李娟

终审 | 田俊杰

浙江外国语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浙江本科院校-浙江外国语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浙江外国语学院-院标院训知多少,快来看看吧~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