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第八期
陈望道一生坚守信仰,在长期的革命活动和治学过程中,践履一位进步学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担当救国救民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其间留下了许多逸闻轶事。
一个人物见证一个时代,发生在他身上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和缩影,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抉择和执着。为此,我们开辟“支部书记讲故事”专栏,邀请各级党组织书记们讲述这些大时代下的小故事。专栏第三期,让我们聆听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何文辉讲述上海早期党组织建党先驱们的故事。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何文辉
陈望道于1920年4月下旬带着《共产党宣言》译稿来到上海。他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经常讨论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5月份便参与组织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大家在一起谈论时,越来越觉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1920年8月,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是陈独秀寓所,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担任书记,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李达、杨明斋、周佛海、邵力子、袁振英、沈雁冰、林伯渠、李启汉、李中、沈泽民等10余人先后参加。
上海的早期共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发起组。
“两陈两李”(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是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核心人物。李达、李汉俊于1921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陈望道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党的“一大”,但是被推选为“一大”代表,参加了“一大”的筹备工作。
在上海早期党组织中,陈望道度担任劳工部长,曾经直接帮助筹建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以及纺织、邮电工会,这是中国第一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工人组织。沪西小沙渡路一带,是工人集中居住的地区。陈望道经常来此演说,向工人们宣传劳工神圣劳工联合的思想。
《劳动界》是当时上海早期党组织创办的一份工人周刊。通过《劳动界》《觉悟》等刊物,陈望道经常发表工人运动的文章,《劳动者唯一的“靠著”》、《劳动联合》、《劳动问题第一步的解决》、《罢工底伦理的评判》等等,宣传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工人阶级创建自己的组织和政党——中国共产党。
党史上的今天
6月3日
1948年6月3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等电。电报指出:在整个中原形势下,打运动战的机会是很多的。但要有耐心,要多方调动敌人,方能创造机会。最近时间内,陈士榘、唐亮需要协助刘邓作战。只要刘邓能打一二个好仗,局势就会开始起变化。因此你们到达适当地区后,不是休息三天,而是休息半月左右,全军精心研究技术战术,养精蓄锐。即使有打小仗的机会,主力也不要去打。等候刘邓对张轸作战完全结束,陈唐到达陇海汴徐线附近并休息若干天恢复疲劳之后,再采取调动敌人之行动,于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打五军、七十五师等部时,不要企图一次打得太多,要说服干部不要急于求赫赫之名,急于解决大问题,而要坚忍沉着,随时保持主动。这封电报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1951年6月3日
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进一步阐述志愿军多打小规模歼灭战的作战方针。电报指出:我军过去总想用大包围的方法,企图一次解决敌人一个至几个整师,结果没有达到目的,而包围和歼灭敌军的几个连至一二个营的机会则较多。因此,不要做现在我军还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图打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应精心设计,寻找机会,多打小规模的歼灭战。
1988年6月3日
邓小平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他谈到改革与风险指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这是有风险的事情,但我看可以实现,可以完成。这个乐观的预言,不是没有根据的。同时,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篇谈话的一部分以《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014年6月3日
习近平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希望中外工程科技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他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可宝贵的资源。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摘自:共产党员网
视频:杨国权
排版:陈敬凯
审校:潘文彬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