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6月1日,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以“现在史”为主题,包含线上展览及开幕式、线下展览展映、科幻论坛、音乐会等各板块累计30余项艺术活动。本届“青艺周”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为指导单位,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区政府、上城区政府、拱墅区政府联合主办,覆盖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凤凰创意大厦展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浙江音乐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等十余处场馆,总展出面积近1.8万平方米,展出作品3500余件,动员超过2000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参与,从西湖沿线到运河之畔再到之江之滨,面向公众,全城绽放!
青艺周展示了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文化思考、创作成果、精神面貌,为杭城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创造活力。值此建党百年之际,这正是年轻艺术家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准备的一份真诚献礼!特此,中国美术学院官微将在毕业季期间陆续推出“探馆·看展”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当代艺术青年的绰约风姿。
![中国美术学院]()
前言
“空间”需要人的参与,当下的空间也需要真正“当下”的人,阿甘本将之称为“同时代的人”。何为“同时代的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既生活于当下又与之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必须与这个时代保持应有的距离,并“死死地凝视”这个时代,也只有保持距离,当下的人才不致于被汹涌的时代洪流所淹没,而所谓的凝视也必将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凝视时代的“晦暗”,去凝视当下空间中未可抵达之“光”。这样的“凝视”仿佛是柏拉图洞穴中的怀疑者的凝视,他开始怀疑洞穴中的一切“影像”,这影子便是一种“晦暗”,也是一种“光”,尽管洞外的“真理”永远无法确定与到来。因此,“现在者”永远是“格格不入”的,而那些如此契合时代要求并引以为傲的人是一群随波逐流者。不合时宜的人努力将时间阻断,一往无前的时间将被一次次拦截、并无限的回溯形成一个个时间的间隙,形成异化的空间——也因此,对于“现在”的思考需要问的不是“未来”会怎样,而是“当下”的空间应如何“触目”。
因此面对“现在”的时间问题我们需要“停顿”并用空间来拯救时间——好比一则关于“审美”的故事:一艘海上的轮船突然发生了故障,船上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但突发的事故不得不让他们停滞在海上,许久之后,抱怨累了的人们开始注意到身处的海洋,大家开始惬意的欣赏风景,才发现这里的景色竟如此美好——美景弥补了时间的焦虑,而“审美”得以被开启则需要事物突然的“停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创造一种“触目”的状态,使空转的机器变得不再好用,事物的空间在“不好用”中得以被再次关注,我们才有可能继续认识与创造。
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急于的强调如何符合时代的运转进而使自己成为时代进步的幸运儿,也不是盲目的抓紧批判的武器结果却一头扎进了资本时代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当下的紧迫恰恰是如何凝视生存中的“晦暗”,并将空转的时代机器“停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同时代的人”。
木石金火工作室雕塑系
展览地址: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之江凤凰创意大厦、
杭州市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5号楼、6号楼
线下展览时间:2021.06.01~2021.06.16
博士生
毕业创作
《霖雨》
康恒
指导老师:龙翔、孙振华、曾成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材、水、植物
作品尺寸:约2000平方厘米
作品简介:
雕塑走进空间后,尺度成为了雕塑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与雕塑之间的尺度关系出现了新的拓展。作者尝试以空间作为切入口制作雕塑时,周围环境、空间尺度、观赏角度等因素都会被考虑在内,是一种由外而内的造型思考。本作品为建筑外围的户外空间,遵循预设的空间氛围,使用不同的石材和不同的处理手法以模拟雨的表情,展现从沥雨至霖雨的主观感受。
《Grey》
陆云霞
指导老师:龙翔、孙振华、曾成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泥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室内,封闭的荒原。作品缘起于这一年多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的活动空间退守到拮据室内私人空间,也正是这种退守,让我们改变和重视习以为常的当下。对自己而言这是一个向内自省的过程和状态。作品以身边最熟悉且易得的泥作为创作材料,在不参杂其他材料的情况下,以泥土固有的物质力量带动在在室内栖息的各种脚步姿态,形态上它们如同在荒原中没有正反面的石头,偶然又必然的相互碰在一起。试图借助材料的纯粹达到与自我的共鸣。
《潜》
田华丰
指导老师:龙翔、孙振华、曾成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琉璃
作品尺寸:1900mm*400mm*400mm
作品简介:
不论是深潜器、深潜机器人还是鱼雷,都是人类当代最高科技工业水平的结晶;本应是一个非透明的、机械的、金属的身体,此时却是透明的、有如一个虚拟的海洋生物般匍匐瘫趴着。
硕士研究生
毕业创作
《芸芸·吹尺八俑》
陈熙婧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55cm*30cm*38cm
作品简介:
从古代传统图像中发现有价值的平面造型,把传统的图像糅合和进现代人的生活。
《芸芸·少女》
陈熙婧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102cm*26cm*22cm
《芸芸·细犬》
陈熙婧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60cm*16cm*40cm
《芸芸·舞者》
陈熙婧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73cm*70cm*24cm
《芸芸·行人》
陈熙婧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108cm*32cm*50cm
《芸芸·行人之二》
陈熙婧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95cm*42cm*15cm
《未眠》
谷德昊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电机、声音、灯光、现成品等综合媒材
作品尺寸:1000cm*500cm*350cm/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夜里常常失眠。
尤其是在今年。
不知这是否与压力有关。或许不只是压力,也许是动力、诱惑力或是别的什么力。
躺在床上,现实与过往掠过眼前。
年少时,坐在班级最后一排。班主任时常躲在班级门后,双眼眨巴眨,以洞穿一切的目光窥探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门把的铃铛发出不知刺耳或悦耳的铃声,仿佛在警醒着什么。
同学们钟爱翻花绳。两只手、不断拉扯、制衡,形成错综复杂的图案。若失误成了一团乱麻,解开似乎并非易事。究竟是我们牵引着绳索绳,还是索束缚了我们?
闭上眼,睡不着,又睁开。
躯体有种漂浮的感受。
索性再刷会手机。网上的新闻不知哪条是真,评论一面倒,若事实并非如此呢?毕竟,谎言可以有无数个,而真相只有一个。
隔空触碰的双手,是不能承受的生命重,还是生命之轻。
窗外的工地上施工的声浪喋喋不休。加班加点。墙上的一只只手轻抚着我,伴我入眠,可又越来越快,不停地抓取着什么,与窗外的工地噪声此起彼伏,像一支重金属乐队。我们和这个社会,也越来越快了。
街道昏暗的路灯,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几人酣睡,何人不眠。
黑暗中插线板的电源发出刺眼的红光,肆无忌惮的延伸,是一颗躁动的心脏。
睡前总是思绪万千,但愿今晚好梦。
《应物象形动物》
谭雄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花岗岩
作品尺寸:18cm*38cm*80cm
作品简介:
《应物象形系列》石雕作品是我继续本科石雕鱼群的延续,是探索应物象形在石雕中的运用,同时,在经历疫情的在家避免不出的煎熬,更加坚定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向往,所以在我的作品最后完成之时,把作品放回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用相机记录了一段影像,表现了石头取之自然,做之尽可能自然,最后回归自然,希望我的作品能尽量与大自然相融合,以一种不似而似的形像呈现出来。
《与君结丝萝(一)》
张海伦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蜡
作品尺寸:90cm*15cm*65cm
作品简介:
此系列作品是笔者围绕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创作。在感情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处的模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状态。
《与君结丝萝》(一):这件作品以女子轻松地将男子的身躯夹在身体的一侧来展现作者在感情中的占有欲与控制欲。材料选用的是具有特殊胶黏质地的蜡。灌蜡的方式,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蜡在达到适当的温度时一起灌入硅胶膜之中,以这种材料的特殊性来展现男女情爱的交融之感。
《与君结丝萝(二)》
张海伦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蜡
作品尺寸:25cm*15cm*90cm
作品简介:
《与君结丝萝》(二):这件作品是以微微倾斜的男女环抱之态来展现爱恋中幸福洋溢、陶醉浪漫之感。这件作品是利用蜡在高温时期的流动性使用画笔在硅胶模具上通过层层叠加形成的特殊效果展现交融感,是以局部实心的方式完成合模。
《与君结丝萝(三)》
张海伦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蜡
作品尺寸:50*25*90cm
作品简介:
《与君结丝萝》(三):这件作品以略微夸张的形式展现出女性依靠在男性身上的那种依偎状态。
《与君结丝萝(四)》
张海伦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蜡
作品尺寸:120cm*25cm*60cm
作品简介:
《与君结丝萝》(四):这件作品将男性的身躯化作一艘小船,比喻男性在爱情里所展现出的包容与责任承载着女性的一切。而女性作为持桨者,寓意在感情中双方都在共同朝着目标前进。
《与君结丝萝(五)》
张海伦
指导老师: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蜡
作品尺寸:40cm*40cm*65cm
作品简介:
《与君结丝萝》(五):这件作品意在呈现女子由动心至心碎的循环过程。
《光》
余俊
指导老师:龙翔、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金属
作品尺寸:45cm*35cm*13cm
作品简介:
随着技术和人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艺术家开始利用技术进行实验,并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越往后看声音雕塑的历史,发现它变得越追寻内在的本质。虽然哈利·帕克斯的第一次尝试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我认为整个关于声音雕塑的艺术运动仍然不发达。我坚信,将会有一批全新的艺术家拥抱技术,创作出以声音为灵感的视觉作品。
本科生
毕业创作
《社交社焦》
陈芷欣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更多的青年人选择待在“人际交往舒适圈”内,不情愿甚至抗拒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这部分“回避社交”青年人的焦虑状态已经符合非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社交社焦》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三位患者,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窘迫和严重的焦虑,并试图回避,逃避和寻求帮助。
《杜宾犬》
金铖铭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金丝柚木
作品尺寸:120cm*88cm*52cm
作品简介:
《杜宾犬》由于体型比较大,我希望它带给人的是一种静穆严肃的状态,因此作品尺寸我选择了高度1.2米左右的大小来表达,动态上也是比较严肃的站姿,这和生活中给人的感觉比较像,往往带给主人强烈的安全感。颜色我采用火烧的方式做成了黑色,这样也能够增强本身带给人的庄严感。
《法国斗牛犬》
金铖铭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金丝柚木
作品尺寸:80cm*50cm*60cm
作品简介:
《法国斗牛犬》生活中更多给人的是憨而萌的形象,颜色和技法上两个作品我希望能够保持一致性,因此都做了火烧地处理。作品本身比生活中的法斗体型要大一些,是考虑到两个作品放在一起的一个协调性。
《七贤》
李馨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钱云可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以竹林七贤为原型塑造的七个人物头像,利用卷泥片挤压出的造型塑造,结合在烧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裂开与意外,塑造出点石成金的效果,也和中国古代思想美德等内在美的观点相呼应
《闲》
李馨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钱云可、潘军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一组女子坐像
《形影不离》
李馨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潘军
作品材料:陶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我与她形影不离
《最后的回声》其一
林哲正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浮木、江滩垃圾、缆绳、层积土
作品尺寸:295cm*130cm*100cm
作品简介:
当呐喊从最后的回声中消失,请记住你许下的诺言
《最后的回声》其二
林哲正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水杉木
作品尺寸:280cm*150cm*150cm
作品简介:
当呐喊从最后的回声中消失,请记住你许下的诺言
《生生不已》其一
卢修齐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香樟木
作品尺寸:285cm*130cm*110cm
作品简介:
生长与增殖——自然之伟力
《生生不已》其二
卢修齐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香樟木
作品尺寸:100cm*100cm*100cm
作品简介:
生长与增殖——自然之伟力
《谁还拥有休息的权利》
陆凯华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纸板箱
作品尺寸:250cm*120cm*90cm
作品简介:
将“沙发”这种形象和“纸板箱”进行结合,是对当今社会现象思考的结果。将快递的标志“纸板箱”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并试图探讨追求生活的物质化影响下人们逃避现实生活,出现的“社恐”现象。
《逃》
史雨晴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影像+木、气球、鸡蛋、塑料、头发、土、棉花、陶瓷、纸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这是一场逃逸
《光·髓》系列
宋宗浩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光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以木为骨,以光为髓,混沌之中绽放有序之花
系列之一《传·骨》
宋宗浩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光
作品尺寸:350cm*50cm*90cm
作品简介:
《传·骨》主要使用树根作为材料,树根给人一种汇聚的感受,在树根的中间打孔则体现了一种“聚焦”,孔洞这一元素在这里成为了“传递”的媒介,而孔洞之外的主体与客体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使用火来烧黑孔洞,增加视觉对比的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碳”的还原。在创作过程中,我尽可能保留树根给人野蛮生长的无序感,同时对其附加骨的秩序,使人产生脊骨的联想。
系列之二《命·中》
宋宗浩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光
作品尺寸:300cm*40cm*40cm
作品简介:
《命·中》这一作品使用双螺旋的形式,体现“传递”中的运动感。而在其中加入的弯曲的光,是能量在生命中传递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流动,而孔洞的存在规定了其流动的方向。木材被消解为木屑以及被烧成碳的过程也是熵增的体现。
系列之三《光·髓》
宋宗浩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光
作品尺寸:200cm*70cm*70cm
作品简介:
《光·髓》这一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选择保留树木的自然感的同时附加骨的秩序。让光贯穿整个“骨”并投在地面,同时为了展示内部的贯穿,我在“骨”的上方开出有秩序的槽,用一种“解剖”的方式展露生命的“传递”。
《寄生1》
朱逸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太湖石、竹子
作品尺寸:65cm*50cm*30cm
作品简介:
传统审美中的太湖石往往以赏其上下通透的空洞为原则,但严丝合缝填满太湖石空洞后的竹子与太湖石更像是一种寄生的关系,代表某种生命体的竹自然而然在太湖石上“生根繁殖”,两者既相交融又互相挤压形成一种窒息的美感。
《寄生2》
朱逸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雅俗共赏》
朱逸
指导老师: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太湖石、木材
作品尺寸:90cm*44cm*35cm
作品简介:
太湖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奇石之一,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往往以赏其上下通透的空洞为审美原则。此次将木材与太湖石相结合,严丝合缝将空洞填满,打破常规的审美原则表达一种互相交融和压迫的窒息的美感。
东方性雕塑工作室雕塑系
展览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凤凰创意大厦
杭州市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5号楼、6号楼
线下展览时间:2021.06.01~2021.06.16
硕士研究生
毕业创作
《踽踽》
陈伟坤
指导老师:朱晨、杨奇瑞、陈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800cm*750cm*350cm(可变)
作品简介:
作品营造了一个剧场空间,选取了故乡生活中记忆的残片,曾经的繁华被岁月掩埋。我们在世界中踽踽前行之间浸润着对故乡的羁绊。提炼老街上的路、窗、门、梯等元素,结合个人雕塑语言隐喻各个阶段对人生路的不同心理体验,唤醒尘封记忆,带领观者进行一场时空之旅。
《群鸟》
古典
指导老师:朱晨、杨奇瑞、陈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香樟木、陶、金箔、黄铜板、镀锌铁板、
喜马拉雅盐、现成品
作品尺寸:700cm*500cm*365cm(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回国隔离期间重读哈伯·李的长篇小说、希区柯克的电影,进而展开关于鸟类在过往文本中象征含义的研究。作品将候鸟等鸟类作为隐喻,“我们都是人间的候鸟,拥挤飞迁在庇所和求生的适留空间中......”。此外,在系列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鸦、雀、白鸽等原型则是对于古代文本中鸟类的所指解读。该系列作品包括《飞过黄金屋的候鸟》、《洪荒》、《飞来的白鸽》、《鸟吃鸟》、《不知来处的雀鸟》。
《园与影》
卫镕霆
指导老师:朱晨、杨奇瑞、陈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质
作品尺寸:500cm*300cm*300cm
作品简介:
以园林中的光影意境为切入点,对古典园林进行现代性思考,主要将园林中抽取的线性元素放入特定的屏风空间中,作品前面由花窗与假山的线性元素构成,后面由门洞与建筑构件组合的屏风构成,形成一个有正负变化的围合空间。最后配以灯光,表达园林浓厚的文人意境,同时探索光影表达的新方式。
《我是恐龙!》
吴启鹏
指导老师:朱晨、杨奇瑞、陈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泡沫、绒毛、硅胶、树脂等
作品尺寸:300cm*200cm*300cm
作品简介:
小孩天性自然而活泼,没有一刻不是在动的,然而现代社会的空间、条件与自身的能力制约了行为,因此小孩喜欢恐龙正是喜欢恐龙的张牙舞爪,
模仿的天性使其通过模仿恐龙和状态,借助恐龙的衣服形成自身行为的延申。凶猛的恐龙和天真的小孩形成矛盾关系,体现出小孩的稚趣与野性。
《医“年”》
刘铭
指导老师:陈汉、杨奇瑞、朱晨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80cm*250m*140cm
作品简介:
作者于2020年初结合新冠疫情设计了插画稿,后将其选为毕业创作的方向。以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十二生肖”、“年兽”等与年相关的形象、元素进行抗疫的主题创作。造型表现上主要采用了“二次元化”的思维,将造型做夸张与拟人的处理,将配色做漫画式的表现,使传统雕塑手法与现代绘画风格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将各种动物形象戏剧性的集中在一个场景中呈现,在作品体量的呼应下强化了视觉表现。
《鄂应渔–09》
张正
指导老师:朱晨、杨奇瑞、陈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完整和“残缺”,总让人思绪万千。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让很多原本完整的家庭支离破碎,不在完整。亲人的离去,只是换作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身边。活着的人将带着关于离去了的亲人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和一些记忆,继续生活,他们会将这些“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家”。
本科生
毕业创作
《入梦》
林巳琦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我将我日常创作的单个作品作为元素组合成一个场景,它们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态势,反映着我当下的内心状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
潘洪玄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玻璃钢着色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柔软的蜗牛背着浑厚的壳,如同这个时代重负流离的人。触角所表现了虚无缥缈的共性,造像赋予宗教般的神秘,在命运的长河求索未知。
《纾彦,展信愉快》之一
谢利亚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5cm*25cm*80cm
作品简介:
以母亲青年时期的老照片入手,在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服饰观察基础上放大其特点,拘谨且带有棱角的性格特质表现涉世未深的少女形象。
《纾彦,展信愉快》之二
谢利亚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00cm*50cm*60cm
作品简介:
组建了家庭,孕育了孩童的女性性情中拥有了柔软的部分,沙发便是“家”的象征,它是一个港湾,催生着女性变得温暖、柔和。
《纾彦,展信愉快》之三
谢利亚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40cm*25cm*55cm
作品简介:
从传统观音像宁静慈祥的神色中受启发,与此时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母亲形象相融合,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更加柔和,使用软材料赋予其温暖、亲和的性情特质,它不仅代表着个人的特质,更是一个年龄阶段的性情演变特质。
《隧道》
陈舒婷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纱布、尼龙绳、镜子
作品尺寸:200cm*200cm*400cm
作品简介:
进入隧道时,我们看不见山,但山却无处不在。
《内视空间》
王宛蓝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竹、棕绳
作品尺寸:160cm*160cm*200cm
作品简介:
身体的自由放纵思绪外放,在束缚的环境中,人是否可以回归内视、新思考自身?
《惰》
裘淋淋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
作品尺寸:150cm*150cm*100cm
作品简介:
人有的时候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于一件事,很多时候心理上是想去做的,但是身体上却在拖延,从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反思自我,意识到惰性的存在,惰性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让人在无意识的时候自我堕落,当任由惰性侵蚀自我之后,那还剩下什么?
《认识你自己》
蔡昌辉
指导老师:翟小实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树脂、石膏
作品尺寸:40cm*30cm*85cm(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尝试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与自己对话。
编 辑|刘 杨 王思凡 何紫月 沈 艺
审 核|丁红旗 钱云可 陈 涛 陈 汉 朱 晨 翟小实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