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6月1日,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以“现在史”为主题,包含线上展览及开幕式、线下展览展映、科幻论坛、音乐会等各板块累计30余项艺术活动。本届“青艺周”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为指导单位,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区政府、上城区政府、拱墅区政府联合主办,覆盖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凤凰创意大厦展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浙江音乐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等十余处场馆,总展出面积近1.8万平方米,展出作品3500余件,动员超过2000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参与,从西湖沿线到运河之畔再到之江之滨,面向公众,全城绽放!
青艺周展示了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文化思考、创作成果、精神面貌,为杭城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创造活力。值此建党百年之际,这正是年轻艺术家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准备的一份真诚献礼!特此,中国美术学院官微将在毕业季期间陆续推出“探馆·看展”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当代艺术青年的绰约风姿。
![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雕塑工作室公共空间艺术系
地点: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之江凤凰创意大厦、
杭州市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5号楼、6号楼
线下展览时间:2021.06.01~2021.06.16
导师寄语:
今天的“我”,用藝術創造對世界的感悟,對生活的態度,對環境的敏感。公共雕塑的學生一直在“我”與“你”之間尋找感官的體驗與思想的對話,學生在這樣的創作語境下有他們各自的所愛,他在廢棄中尋找神形的存在,她在甜蜜中感知生命的徬徨,他們的作品可以讓我感知這個年齡的“青春的深度”,藝術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美”的覺醒,為了這個目的,你必須告訴他美背後的力量是“真”,用“真”表達我的誠懇,用“善”傳遞我的責任,用“美”展現我的覺醒。
施海
本科生
毕业创作
《欲之界》
蔡雨彤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头、沙子、石膏、影像、声音
作品尺寸:5m*1.2m*2.5m
作品简介:
作品营造了一个剧场空间,选取了故乡生活中记忆的残片,曾经的繁华被岁月掩埋。我们在世界中踽踽前行之间浸润着对故乡的羁绊。提炼老街上的路、窗、门、梯等元素,结合个人雕塑语言隐喻各个阶段对人生路的不同心理体验,唤醒尘封记忆,带领观者进行一场时空之旅。
《荒宴》
陈海月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以正义之名,受害者被推崇至高,苦难被当作爆料养肥了吸血的媒体,傲慢的置喙者挥舞着黑色的羽翼,冷漠的看客正享受着这场荒宴。
《入梦》
符方瑞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钢筋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21世纪快捷便利的物通邮寄而生产出的外壳,其内在物品就是我们如今生活的全部,它的内部负型严肃而端庄。
《群体性孤独》
黄千千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氨纶布、钢丝、人体模特
作品尺寸:200cm*300cm*150cm
作品简介:
现今人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个罐装容器——孤立且封闭,虽渴望与外界接触以摆脱孤独,但每一次碰撞都仅停留在容器外壁,无法企及内心,如此现象构成“群体性孤独”,既身体近在咫尺心却远隔天涯。孤独者并不生活在万里之外的孤岛上,孤独者生活在我们的中间。
《乱棋》
刘艺帆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钢丝、弹力布、瓷砖、石膏
作品尺寸:180cm*260cm*300cm
作品简介:
这个作品揭示了人们建筑理性文明的另一暗面。人们在制造文明高塔的过程中将事物不断分工细化,例如货币、车间、隔断式办公等,而事物也正反过来奴役人们,结果导致社会整体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即“社会原子化”。红色的天幕中有一条系满石膏碎片(曾是完整人像的组成部分)的银河带,代表制度理性的棋盘上充斥着厌倦的人们。阿波罗的光芒照射的土地仍有其背后的阴影所在,感性之流将会以另一种极端方式呈现。ladies and gentlema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遗弃的家园》
李修能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现成品,水泥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我从转塘垃圾街的废墟中收集了一些废弃的家具。
《甜与毒》
潘雯懿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白砂糖、方糖、石粉粘土、超轻粘土、高密度泡沫
作品尺寸:200cm*200cm*40cm
作品简介:
我用糖塑造和堆砌一个形象,映射现代人过于甜蜜的生活。在这种甜蜜之后,是焦虑、沉溺,以及如毒药一般潜在的危机。
《无暗之黑》
彭馨瑶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树藤、木炭
作品尺寸:400cm*350cm*400cm
作品简介:
一个树藤迷宫和一个影子迷宫,两个迷宫有共同的起点和终点。象征自然的树藤迷宫是实体,象征人造景观的影子迷宫是它的镜像,但本质上它们只是同一条路径的两面,迷宫和影子形成无尽的路。
《启示录》
谢小东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头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一切来源于生命,关于活着本身这件事已经有太多可见与不可见的暧昧情思。或者寻求永恒,或在感官世界中流浪。出于自然主义审美倾向,你可以在作品中窥见一些远古的情愫或者是共感些许贞亲的现世体验。图腾,身体,不言而喻的溯源都回归到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相较于追求深刻,我更愿意用轻如空气的语言承载内涵。
《obstacles to action》
王天宇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根骨》
王天宇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木头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你我之禁——致抑郁》
魏凯莹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钢管,白色氨纶网纱,金属蝴蝶,钢丝
作品尺寸:400cm*400cm
作品简介:
成群的蝴蝶在层层白色半透明纱布的包裹之中,如同抑郁患者身处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束缚里,眼看光明就在不远处,它们却迷失在重重叠嶂中,它们在等待着,盼望着有谁来发现自己身处逆境,有谁来帮他们拨云开雾,它们是祈求蜕变的代表。抑郁的情绪总会在不经意间剥夺患者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流失是痛苦的、无助的,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慰籍才得以继续绽放光彩,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关怀他们,拨开挡在你们之间的那层纱,给予他们包容与勇气去奋力冲破抑郁的屏障,解放孤寂的灵魂。
《生生》
张文丽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毛毡 贴纸 针线 喷漆 钢丝
作品尺寸:200cm*200cm*300cm
作品简介:
从出生到死亡,微生物一直与我们共存,最终也会一起消解回宇宙中。
《ps i love you》
林川
指导老师:施海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3D打印
作品尺寸:200cm
硕士研究生
毕业创作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陈贇(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曹度(西湖大学博士)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80cm*70cm*200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源于对纸团和低等生命体的思考。人们对于纸团的态度是废弃的、忽视的。纸团映射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下文化强权对植物的漠视。人们本能地将纸用揉成团的方式隐匿其认为肮脏、污秽或是带有隐私性的信息。废纸团中包裹着标记有荧光的原始生命体——藻类,从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包裹着污秽物的纸团。借助生物激光扫描仪器,从不同的通道对这个纸团进行扫描。通过特殊的激光照射,纸团及其中的藻类发出荧光使得“不可视”的界限被打破,所有被藏匿的信息都变得明晰,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人们习惯以为的污秽隐私物向原始美好生命力之转变。
《纸巾作为存在者的自述》
陈贇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75cm*100cm*15cm(可变)
作品简介:
纸巾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日常物,于我而言重要性甚之于手机,若是外出忘了带纸巾远比忘了带手机更令我不安。这件作品展示的是我一个月内所使用过的纸巾的不同状态。在我看来,纸巾作为存在者,其用途是人们有目的性或无目的性活动下所带来的结果,其使用价值所呈现的存在感远比其作为货架上的商品更为真实。此外,也意在探讨和人一样作为存在物的纸巾的展成方式和所处的场所发生变化时,是否能够超越和再现世俗事物之上的价值。
《变徵》
郭鑫宇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光敏树脂,镀铬,沙发,茶几
作品尺寸:240cm*150cm*120cm
作品简介:
变徵,悲壮之声,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一事。
用变徵之声来做作品名称,虽无悲凉赴死之场面,却有某种起事开端之意。
以中国古代盔甲元素为主,用一种生活化的场景来体现 “设防”的一种状态。
盔甲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对抗性的象征,盔甲内的东西也会被附加上一种脆弱的属性。生活中有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当现有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一切开始对立,“我”要如何自居。
《管‘里’者》
赖胜利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泡沐
作品尺寸:250cm*193.9cm*152.6cm
作品简介:
自己生活环境中对小人物身份与生存处境的认识和表达,形式上将所处的6号楼雕塑工厂管理者肖像立于两门之间,两者之间的对称美感发生视觉语言和内在逻辑。
《哆啦A梦——周鑫》
赖胜利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
作品尺寸:44cm*26cm*28cm
《雕塑家》
赖胜利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石膏
作品尺寸:360cm*260cm*340cm
作品简介:
不放弃对形体的探索,揣摩与感悟胖者的丰富表情和个性。
《昨日的门》
张宏毅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40cm*40cm*240cm
作品简介:
一扇无法打开的通往昨日的门,透过猫眼将见到昨日的景象。
《鲸落》
周佳儿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树脂
作品尺寸:30cm*20cm*20cm
作品简介:
一鲸落,万物生,时光倒流,生生不息。用简约夸张的鲸鱼形象复原,通体采用透明呈现,骨骼设计夜光效果凸显神秘静谧的氛围,沉淀光阴,流转时光。
《出入平安》
周泰
指导老师:张海军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羊毛、毛毡板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将盲道行进砖和止步砖的硬质脚感置换成地毯柔和的质感。行进砖被破坏的状态形成一种形状符码,止步砖铺就成的带有“出入平安”字样的入户毯变成了一句警示也是一句忠告,所有侵占和破坏盲道的行为活动都应止步,盲道的特殊存在应该重新被审视。当盲道的场所发生变化,置于展厅,人们傍道而行,讽刺的是盲道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率低,被人肆意占用的普遍现象。
场所空间工作室公共空间艺术系
地点: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凤凰创意大厦
杭州市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5号楼、6号楼
线下展览时间:2021.06.01~2021.06.16
研究生
毕业创作
滩涂地上的晚餐
《重返伊甸》
胡恩慈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互动影像装置、显示器、主机、触控开关、桌椅
作品尺寸:300cm*300cm*9cm(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今天技术社会为人缔了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却反制了灵魂的自由,割裂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流离失所”是现代人的生活常态, “滩涂地的晚餐”是一个在地性的公共艺术计划,邀请陌生的朋友在滩涂地上分享家乡的食物,倾听一个城市的故事,寻找城市的归属感。
《重返伊甸》是“滩涂地晚餐计划”的第三现场。“伊甸”是一切生命的源头,也是一切关系的终点。期盼每一次的晚餐都能在真诚的分享与倾听中建立一段美好的关系,也期盼你能邀请陌生的朋友,共进“滩涂地上的晚餐”。
《景观植物》
杨柳青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3m*3m*2m
作品简介:
深埋在影像“面具”下的本我?以媒体信息为“土壤”的植物?对秩序的“审查”来传递无秩序?景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洗去一切细节,我们的关系只存在于错误的瞬间。
本科生
毕业创作
《”留“声》
陈思如
指导老师: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涤纶丝、光导纤维、声光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为了对抗空间的同质化和日常生活枯燥琐碎的重复,我试图引入一些事件形成聚焦,以此吸引场所中的感官。
光纤作为光的导体极大程度上引起人们感官知觉的调用,声光装置扩大可感知的范围,外部的线帘在人们对发光体感兴趣时被掀开,相互碰撞形成的波动加强了感性的表达。
光纤内部接以投影仪以放映由日常生活和戏曲片段相交剪辑成的影片。随着平静和高昂的两种声音相互交替,光纤上的彩色散布不断改变着呈以不同的彩色光,反之亦然。在尾声,二者的色相和音调会相互融合,不再区分明显。
以此希望提供一种崭新的媒介感觉和感知方式来认知当前所处的场域和生活。空间的同质化和漠化可由人们的行动消除。
导师评语:
《“留”声》作者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公共艺术创作中场所精神的保存与表达。在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中,她基于现成物料做过很多尝试:从织锦棉线到光纤,这些细微之物的讲述无不彰显出言语的质地。
作品通过营造一种意识中多元交错的日常声音情境,在解构现实的同时也建构了意识场域的多维向度,并通过线的视觉元素复现出感知或意识的湍流及其场域效应。
《日常切片》
黄钰莺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显示器、不锈钢、pvc板、背胶海报
作品尺寸:1.5m*1.5m*2.5m(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我视频中展示的小行为,是肉身的、“低技术”的,但依赖着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技术图像,它们游荡在各处。
对我来说,现实有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我在现阶段想要探究网络经验对现实的影响,人们的感知经验和生活方式已经被完全改变,现实却处在短暂的延迟当中。
《听·见》
黄煜轩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闪烁的灯泡,被消解的语义;指针指向地心却在反复摆动,那些不明确的指向,是轮回的声音。
《00000》
井瑞丞
指导老师: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钱云可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300cm*300cm*240cm
作品简介:
我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对我日常感受的一种再现。我想表达一种在 不可控的状态下的视觉图像所呈现的一种异化场景。这种场景时时刻中国美术学院 刻伴随着我的左右。在我的作品中,我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搭建好的 展览空间,通过消除日常物品原有的色彩,将所有的物体喷涂上一层 灰色的漆来消除物体存在与空间中的色彩,因为我认为这些色彩是对 人视觉的一种干扰。
导师评语:
《00000》作品中灰色在空间营造中实现了一种绝对的控制力。如果说在安尼诗卡普尔那里,“色彩是一种洗礼,一种信仰”,在此,色彩成为了一种干扰。但是,今天对话艺术就采用了一种干预的策略,扩展着艺术实践和认知的边界。在本科阶段的艺术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上手的劳作中一点点地体验一种互为塑造的过程,进而提升自己的意识能力。不过,也希望你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如愿取得自己的宁静,也许那是你的艺术世界。
《跨越时代的对话》
孔繁霖
指导老师: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衣架 毛线 木箱 灯泡 投影仪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艺术源自于生活,我运用最日常的材料引发人们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我选择的材料是源于与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现成品,我希望人们看到我的作品产生一种熟悉感,似曾相识的感觉。艺术与日常交融在一起,这件作品承载了我对家的思念。
导师评语:
《跨世代的对话》将普通的彩色塑膜衣架视为自己特定情感经验的一种材料媒介,试图探讨当代日常生活情境和艺术世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品通过衣架扭曲成团的线球造型、难以识读的光影编码、图像交叠的多样干预,也许表达了他目前对艺术与日常情感的关系性思考的现状。希望他以后能在更多的艺术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意识能力。
《r =a( 1 - sin θ)》
卢梦圆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一个后人类语境下,人造机器寻找自我感知的故事。
《fluxion》
佘逸东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木头、铜粉、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80cm*80cm*120cm
作品简介:
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选取了五行中水与木这两个更加原生的意向结合实体空间进行碰撞交融。每一滴水坠落之势与游离更代表着与木的一种轮回和虚无。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万花筒》
杨春白雪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投影,下水道筒
作品尺寸:2m*2m*3m
作品简介:
对于当下角色化这一问题的思考
《压力!压力?》
赵心琦
指导老师: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聚氨酯发泡剂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克服抵触的心态去感受压力,也许它并没有那么尖锐。
导师评语:
《压力!压力?》通过对能被身体感知的压力的反思,意在探讨作为场所的身体的内外互动和能量转化的问题。如果能够更朴实地展开田野工作,具体记录自己所生产的这个系列物品与人的互动具体从哪几个角度发生,并进而研究从身体感知到身体意识,再到身体行动的一系列身体体验的过程,依据实际的调研分析得出一种真实的情感或意识的转变,才会形成一种具有信服力的艺术研究方法,使得艺术创作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希望以后能有进步。
《一平米蓝天》
邹来旺
指导老师: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000mm*1000mm*3000mm
作品简介:
中国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五个等级,API值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API值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如果当日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在100以下,则称之为“蓝天”。也就是说,虽然天空看起来不蓝,甚至是在下雨,但空气质量不错,仍然可认定为“蓝天”。因此,依据空气污染指数得出的“蓝天”并非感官意义上的蓝色天空。那么,感官意义上的蓝天是怎样的?
导师评语:
《一平米蓝天》的作者发现了一组对“蓝天”认定的量化的限定阈值,并由此引发了关于感知、想象和意识世界中对“蓝天”的本质直观的互动结果的思考。
作品从定量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的媒介选择、视觉表现到交互方式的综合运用,反思空气污染指数——洗涤行为——传播行动——化学反应——蓝色生产,一整套流程后的一平米“蓝”的物化呈现,让直观能力和数字认定两种左右认知和判断的力量悖论式共在;从而揭示一种认知演变的关系式对峙和过程。
《红糖》
屠攸然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在抬头中观察,在低头中思考。
《somewhere》
曾天翼
指导老师: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一个异化的浴室空间,基于荒诞美学的审美将普遍存在于后现代社会中的安全与不安全,虚无与存在的问题抽离出来,形成了这样一个所有的东西都是纯白的,消解了每一件物体其自身的可解读性,没有什么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看似具象但其实无意义的荒诞空间。
《重拾》
严瑜哲
指导老师: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材料:钢筋、塑料、油性颜料、宣纸
作品尺寸:2m*2m*2.5m
作品简介:
每天用自行车载我上下学的父亲,他的背影,是我童年记忆珍贵的一部分。我想与大家一起,用彩色画笔,以填色或是绘画的方式,来”重拾“这段珍贵的记忆,唤起大家内心深处的那段童年回忆。
导师评语:
《重拾》通过将自己儿时温暖的记忆图景复现——父亲宽厚的背影、自行车上艳丽而欢快的宝宝椅、随风而往的桂花飘香、满眼蔓延的花红柳绿……由此探讨身体记忆之“场”中历史真实和感知真实的复杂交织。
作者尝试以一种场所叙事的记忆实践方法,来形象化书写并触发特定群体的情感认同,进而完成从个人记忆到共同记忆的转化。实际上,作者在这种记忆建构的同时也使观者经历着某种共情体验,就此而言,作品中“记忆之场“的象征体系,也有可能促成一种群体性的“情感场域”,尽管这种复杂的情感最初源于个体。
编 辑|刘 杨 王思凡 何紫月 钱映雪 沈 艺
审 核|丁红旗 施 海 沈烈毅 赵 明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