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艺术展厅里,
面对名画很多人都会这样想:
这怎么像小孩的涂鸦?在幼儿园绘画课上,
面对孩子们的作品,人们也会感慨:
这简直就是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
几年前,美国ABC新闻网邀请了几位艺术家参与了一个测试,看看他们能否从一堆绘画作品中,区分出哪些是来自成人的现代艺术作品,哪些是来自4岁左右孩子的涂鸦作品。
结果,这些艺术家的眼力还真有点差强人意,看错的不在少数。
今天也邀请你参与一下这个测试,敢不敢挑战?先做个独立判断。
看着是不是都差不多?
我觉得只要有心,其实也不是太难判断,成人跟小孩的思维方式不同,不管是色彩还是造型,即便看似杂乱,实则是有选择的;而小孩则更倾向直觉和随意。
答案:这是小朋友画的
色彩很直接。
直接指的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原色,没有调和过,直接就上,颜色与颜色间不加任何考虑(这不是“野兽派”么?),左侧的蓝,桃红和翠绿随意堆叠在一起,显脏。
笔触也是信手,杂乱无章,只是单纯的涂抹动作和重复堆叠。
一张纯纯的不加思考的“颜料集合”。
这是Willem de Kooning的
《那不勒斯的树 A Tree in Naples》
跟上一张相比,最直接的区分是,颜色经过了调和。
画面中呈现出的蓝色是有层次,有选择的。
笔触基本集中在经纬两个大方向,并且看得出是有控制的(一笔下去粗细均匀,有力度感,有速度感,并不只是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拖。这个好难描述,同理可想象一下书法的提按顿挫)。
这个小朋友真是天才,她使用了剃须泡沫,制造出完美的大理石肌理。
这也是小朋友画的
尽管有了混色的意识并且色感也不错,但笔触还是暴露了。
跟第一幅的小朋友一样,小孩子的手对画笔的控制力有限,笔触总是很飘忽,不肯定。
这是Hans Hoffman的
《金链花Laburnum》
我觉得这个应该很好判断。
这种复杂的构图,有意识的色彩布局,颜色多而不脏乱,并且有收有放(随意的红圈,和细致的红曲线、红十字),不像是4岁小孩能做到的。
Gerhard Richter的《树林》。
色感,笔触不难判断
这还是小朋友画的
色感和笔触。
这些色彩组合得很牛,笔触上则可以看出点端倪。
儿童行为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同一反复”。
同样的动作,他会一直重复下去。你看出画面上重复出现的元素了吗?
这个小朋友一直在画圈。
换了不同颜色(但应该还是同一支笔,笔触也是相似的),但动作几乎没变,圈的大小也相差无几。
这依旧是小朋友画的
第八幅在我看来试色的痕迹明显。
有的孩子喜欢把所有颜色全都尝试一遍后再在最后一层上涂盖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对手部小肌肉控制的不稳定性造成笔触往复或覆盖涂抹都是经常发生的。
艺术家与孩子的作品相论,前者着色的目的性更强。
仍然是小朋友画的
蜡笔留白+混色。
初中美术课惯用水彩肌理效果,而且纸张和颜料看上去质量都不好。
这是Sam Gilliam的
《咖啡百里香Coffee Thyme》
画法可能显得幼儿,但画面里不同宽度的矩形和正三角形的组合,表明这是个有意识的布局。
而且在颜色上有种刻意为之的规律,小孩在颜色的选择上会更随机,而且形、色分离的情况会比较多。
也就是说,他不一定一行只用一个颜色,而是会一种颜色一下子画好多行,而且不一定等这一行画完,就换成了另一个颜色。
小孩对色彩的感受力是发散状的,而不是切割开的块状。
最终这幅仍以小朋友收工
怎么样,你答对了几题?
但是回头看看以上的分析,儿童和大师的差距似乎只是在绘画的用色、下笔这样的技巧和经验上?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
儿童画为什么像大师的画
儿童画像大师的画,并不是儿童学了大师的画,而是儿童本来就是这样画。
艺术大师在寻求艺术本原时,无意中发现了儿童画是一片未被世俗污染的净土。
儿童在潜意识的作画中,闪现出艺术本体的灵光。所以大师追求艺术的真谛时,必然从儿童中得到启发,并追求返璞归真的天然状态,这种高层次的回归,为艺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乔纳森 · 范伯格说:“为了能直接的表达,很多艺术家借用儿童画中的语言,有的甚至窃用了儿童画本身,他们转向孩子式的思维模式,按照这种方式更直接地体验周围的世界,毫无疑问,许多艺术家想要用 ‘儿童之眼’去寻找一生都在寻找的那种本质的表达。”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