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与我校师生交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指尖曲师,艺考

指尖曲师

2020-11-20 14:12:40 文/冉莉 图/郭敏

关注

指尖曲师

指尖曲师

“我今年65岁,从60岁开始,当了5年的农民,我还要继续当下去,当农民,我觉得值!”11月10日下午,“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来到我校,为师生分享他和团队把科技送到千万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经验和故事。党委书记李永勤主持报告会。

指尖曲师

指尖曲师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教授怎么做农民。”整场报告会,师生们凝神静听,朱有勇院士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生动的故事。在田间地头探索创新、科研攻关、造福农民,他心系群众、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崇高信仰,他在科研上追求“顶天”、在实践中甘于“立地”,勇攀科学高峰、扎实耕耘大地的科研精神,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影响和带动更多师生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民族最需要的事业中的教育情怀,深深感染着现场师生。

“我年轻,我去!”朱有勇院士讲述了他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由来,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深度贫困的澜沧县,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牵头挑起重担。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扎根在这里,一待就是五年。“在澜沧县调研,拉祜族老百姓的贫困,深深地触动着我,”朱有勇院士深情地说,“就是在那时,我下定了必须要带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

指尖曲师

“我去扶贫,没带一桶油和一袋米,我是带着脑袋去扶贫。”报告会上,朱有勇院士多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科技创新。”朱有勇院士向师生们介绍了自己和团队结合澜沧县的资源特色、区域发展特色,开展科技创新的经过。

“在纸上写论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服务农民,带动一村村、一户户农民富起来,这样做不容易,但这个‘硬骨头’必须啃。”从“林下有机三七”到“冬季新鲜马铃薯”,朱有勇院士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回顾了他和团队艰苦漫长的科研攻关过程。“我们用7年时间搞清楚了云南三七种植难题,这其中,做了几千次试验,失败了1500多次。”朱有勇院士风趣地说,“解决科研难题,有时候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他告诉师生们,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喜欢当农民,但当我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要有人来接班,继续做这件事。”开办院士专家技能扶贫职业教育班、破格招生、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朱有勇院士通过分享他“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的经验,为师生们解读了如何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阐释了“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因地制宜”的理念。

朱有勇院士的报告会,穿插着他和农民之间的故事、趣事,扎根村寨的岁月,他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讲述充满着对农民、对土地的深情。艰深晦涩的科研难题,被他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现场常常有欢笑声。90分钟的报告会,展现了“农民院士”的风度和气度,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报告会结束时,师生们仍意犹未尽,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指尖曲师

李永勤在主持报告会时说,朱有勇院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一堂深刻的人生哲理课,让我们了解了一位科技工作者、一位院士、一位科学家扎根边远贫困地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用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动故事,给师生以震撼、教育、启发和借鉴。他希望师生们学习朱有勇院士心系国家和人民的情怀、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发扬创新精神,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指尖曲师

指尖曲师

校长李泽华、党委副书记徐显敏、副校长李红专,云南农业大学5位校友,全校干部和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结束后,朱有勇院士、李永勤书记、李泽华校长一起走看了校园,并在“英才林”植树。

指尖曲师

指尖曲师

指尖曲师

作者:罗丹 谢晓东

指尖曲师

●镜头中的曲师:最美是你读书的模样

●4560株枫树扎根“成才林”增色美丽曲师

●田刚汤涛两位院士到访我校为“英才林”植树

●云南省数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曲靖师院召开 中科院两位院士将作学术报告

●我校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同讲一堂思政课”活动

●曲师有你 未来可期

●李永勤在学校庆祝建党99周年大会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指尖曲师

指尖曲师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云南本科院校-曲靖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指尖曲师-“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与我校师生交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