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传来喜讯,我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团队” 以其突出贡献荣获2014年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团队由北服特聘教授、著名艺术教育家、敦煌艺术专家和艺术设计家常沙娜先生,中国服装设计界泰斗、杰出服装设计教育专家李克瑜教授牵头,以探索人体工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学者郑嵘、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学者及设计师贺阳、材料学专家王锐、中国明代传统服饰研究专家陈芳、新锐设计师楚艳与尤珈、传统服饰与艺术理论学者王子怡、中国传统技艺学者蒋玉秋等为中坚力量。43名团队成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对团队负责人、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郑嵘,团队重要成员之一、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两位老师进行了专访。
郑嵘、贺阳两位老师介绍说,传统服饰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在社会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愈加珍惜和重要。但近现代特殊历史原因造成中国服饰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存在着巨大断层,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中处于失语状态。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北京服装学院近年来组织老、中、青三代专家和学者,逐步建立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团队”,从学术、抢救传承和设计创新层面开展研究,构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体系,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团队成员默默付出的辛苦与汗水。但当问及个中辛苦,两位老师爽朗地笑道:“我们都是‘女汉子’,没有什么困难!”表面上说得风淡云轻,实际上困难还是有的。尤其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制服设计工作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要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奥运制服包括奥组委工作人员、技术官员(裁判员)、志愿者、奥运火炬手、护跑手等一系列人群的标准制服设计,压力可想而知。但贺阳老师率领着团队教师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一年有数十万人身着北服设计的服装参加北京奥运会。贺老师说,她们当时的口号是——“世界给我十五天,我给世界五千年”,就是凭着这么一种豪情壮志,所以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本着通过服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和热情,她们的作品足以惊艳世界。
郑嵘老师表示,团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团队教师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还要感谢为团队默默付出的各位男老师。郑老师谈到,在将北京打造成为“设计之都”的契机下,更应有所作为。在设计方面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味地模仿,要体现出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与继承。基于传统的再设计不应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色彩、图案以符号的形式呈现,更多的需要从学术探索、人文研究、设计理念、技艺传承等方面将文化植入,使设计变得更加有深度、有厚度。她说,作为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是幸运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多元化,使大家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设计更立体。在北服这个大平台上,有利于做到团队的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整合。团队有责任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传承延续下去,而且这个团队中女性居多,可以发挥女性天生的敏感和细腻将这项工作做好。
记者了解到,在学校的大力推动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学科建设层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博士生培养为依托,搭建本科、硕士、博士连动的人才积累与“金字塔”培养模式,探讨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的创新;2012年以来,团队参与四校联合(北服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2011协同创新”《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工作,承担教育联盟平台建设工作,探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四位一体的综合创新体系模式;由团队成员参与的“民族服饰设计实践”课程被列为2013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在学术研究层面,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艺术设计研究》针对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广泛约稿,2014年首次进入CSSCI来源期刊(全国艺术设计类3本);“科学·艺术·时尚”学术论坛邀请韩美林等30位国际国内顶级艺术家到北服举办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013年10月,由北服、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从社会文化与着装、服饰造型与结构、传统图案与服饰、服装与配饰等细节入手,探讨敦煌服饰文化的传统学术价值及活化当下的创新意义;期间举办“敦煌服饰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学术论坛”,邀请孙机、扬之水、李之檀等中国顶级服饰文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深度研究起到了大力推进作用。
在设计创新层面,积极探讨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手段相结合,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包括火炬手、护跑手、颁奖礼仪、颁奖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内的系列服饰设计;承担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系列服饰设计,以及神七、神九舱内航天服系列航天员舱内用鞋研制、工作服睡袋包色彩与图案设计工作。近年来,团队参与并推出了“中山装概念”、“撷蓝唱婉”、“方圆盛”、“敦煌主题时装秀”、“2014春夏楚和听香”等系列时装发布,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
郑嵘老师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团队成员陆续出版了《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魔线舞衣云卷舒》、《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民间服饰》、《中西艺术精神的缘起》等十余部出版物,发表《晚明女子头饰“卧兔儿”考释》、《明代女子服饰“披风”考释》、《明代女服上的对扣研究》等50余篇学术论文,团队和个人先后荣获北京市创新团队、“北京2008年奥运会先进团队”三等奖、北京2008年奥运会颁奖礼仪服饰设计三等奖、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教学名师、纺织之光奖教金、2013中国非凡时尚人物、2013中国服装年度人物、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尽管已硕果累累,团队成员仍在不懈努力着。采访过程中,两位老师还不忘工作,探讨着去云南采风、学习苗族传统植物染技艺,并积极筹备推出“传统手艺与教学”的公共网络教学课。采访接近尾声,郑嵘、贺阳两位老师衷心祝愿女同事们节日快乐!以她们为代表的“美丽北服”巾帼之花,智慧、坚韧、乐观、奉献,正在用科学的手段、时尚的表达,将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创新、推向世界。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