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大同、太原等地,深入农业产业基地、移民新村、文物保护单位、改革示范区和企业等,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总书记强调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研学生态转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右玉精神,我校商学院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实践队于7月21日至23日赴山西晋北地区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生态转型建设,用专业知识助力山西省生态文明转型建设,学习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好“两山理论”学习者、践行者,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探秘煤都遗迹 研学能源开发
7月21日,实践团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开启本次实践之行。大同素有“中国煤都”之称,煤炭产业至今依然是大同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为进一步了解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实践团的第一站首先来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到500米井下学习煤矿的开采与利用的有关知识。
“在大同,燃烧的不仅仅是煤。”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前身是同煤集团晋华宫矿1975年投产年产煤炭120万吨的南山井,2005年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由关闭的矿井改建,是晋北地区工业旅游的标志性地点。实践团成员学习了解了1930年以中国煤矿开采技术的更新迭代,了解煤矿形成和资源利用现状,学习晋华宫历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深刻体会“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涵义。结合所学营销、旅游等专业,与公园运营者探讨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的新方式和新点子。
煤炭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是在燃烧中也会产生气体、固体污染。大同作为“煤都”,在煤炭的清洁和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也走在全国前列。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研学煤炭高效利用现状。
研究所由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提供智力支持,重点研究领域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及成果的产业转化,带动大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所工作人员首先为实践团成员简单介绍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后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煤炭燃烧试验平台和控制中心,讲解平台运行原理和循环流气化燃煤、煤粉预热燃烧等多项新研发技术。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这些是煤炭燃烧和气化、污染物超低排放、固废无害化和资源利用化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在近十年煤炭资源仍然会作为中国主要能源来源的现状中,更好地实现资源+生态的双丰收,有效助力大同乃至山西生态转型。
走访新兴企业 研学生态转型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第三站——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大同经开区”),走访调研大同生态转型中的龙头企业。大同经开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为突破口,构建多元化高端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生态经济加速转型发展。实践团参观了大同经开区招商展览厅,整体了解经开区新能源、信息技术、医药等7大产业集群和同药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发展领域和前景市场。
随后,实践团实地走访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员们参观了产品展厅及研发氢能燃料电池的生产车间,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针对“锂电池发展带来什么问题?”、“一项技术创新对其他行业和产品辐射的影响?”、“氢能源电池未来的应用场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最后,实践团走访调研华为(大同)能源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总经理梁永琪为实践团介绍了华为在大同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建设,以大数据管理为技术支撑,构建城市能源管理“大脑”,提供能源监控、分析与管理等服务,推动大同政务智慧运行体系和能源信息体系一体化建设。
聚焦大同需要 凝聚人才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地区生态转型和企业良好发展永远离不开关于人才的课题。7月22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第四站——山西大同大学进行学访,与山西大同大学校团委书记刘斌焰、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常福英等师生20余人座谈交流。山西大同大学是晋北地区唯一一所大型综合性本科院校,与大同市签署了全面的校地合作协议,为大同及晋北地区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交流座谈期间,双方就各自高校和学院的工作现状与特色优势进行了交流,在人才培养、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特别在将高校与地方人才培养、地区发展联系方面进行专题交流。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与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就未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达成初步意向。
激活人才价值,厚植发展沃土。实践团一行来到第五站——大同市经开区与大同经开区人力资源部开展座谈交流会,组织与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锦如表达了大同在生态转型战略中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希望共建合作的意愿,希望实践团师生能利用所长为大同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言献策,鼓励广大学子将实践报告和论文研究在大同开花结果,推动省校合作新发展、我校社会实践迈上新台阶、大同生态文明转型开创新形势,通力合作开创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加速人才积累,塑造人才红利,才能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考察忘忧之草 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转型离不开生态振兴,生态振兴中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大同市的“黄花之乡”西坪镇,说道:“黄花菜大产业啊!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7月22日下午,实践团一行跟随习总书记的步伐来到第六站——大同黄花产业基地和坊城新村,考察黄花产业带动下的生态转型致富之路。
**党员苟跃文同志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习总书记曾与村民交流的黄花田埂前,他热情细致地讲解黄花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成员们在田间学习采黄花,汗水淋洗间感受农民们头顶烈日劳作的艰辛,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随后,实践团一行来到第七站——唐家堡**,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的宣传展厅,展厅记录了习总书记2020年5月来此考察时的全过程,习总书记深入农户,走上田埂,与村民亲切的交谈。勤劳坚毅的西坪人也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厚望,用自己的双手打响了黄花品牌,真正实现了黄花产业带动下的乡村振兴。在参观走访和田间地头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来之不易和进一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践悟右玉精神 笃行“两山理论”
山西右玉县从“开启绿”到“扩大绿”再到“转化绿”,如今右玉已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范本。7月23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来到第八站——右玉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70年前的右玉。70年来,在历任县委书记的带领下,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举家上阵,将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7%,种下了树,聚起了民心。“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干冬秋”。实践团深刻领会到,右玉的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一棵棵种出来的,右玉的生态文明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干出来的,七十载初心不改、七十载接力奋斗,创造了生态奇迹,铸就了宝贵精神财富——“右玉精神”。
右玉南山森林公园的植树造林纪念碑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右玉绿化100多位功臣名字和描述右玉**植树造林事迹的《右玉绿化赋》。70多年来,右玉人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代接一代地植树造林,人人都以绿化家乡为己任。他们正确处理“种绿”和“种富”的关系,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中,让家乡变得美丽而富饶。实践团成员面向一望无际的森林绿洲,内心振奋,感悟右玉人民7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决心将右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宣讲给更多的人。
随后,右玉原政协主席王德功同志为实践团讲解了右玉70多年来在植树造林期间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右玉大地上建成的“四个长城”。实践团再一次真实感受到“右玉精神”中“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连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栽。右玉人民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创造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实践团真实感受到晋北人民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担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实践团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开展调研,助力晋北生态文明转型,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驰而不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变生态资本为经济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好新时代转型发展之路!
·The End·
来源|商学院团委
编辑 |唐骏
责编 | 王瑞珊
审校 | 黄娜 陈晨 吴华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