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问答 ③ | 来答题,你能对几个?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艺考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2021-5-02 21:12:39 文/许鹏 图/杜雨婷

关注

建党100周年

1921-2021

(党史百年 · 天天读)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学党史 我打卡”

党史知识问答活动第三期来啦!

现在,就请跟随车车的脚步

一起来做本周党史知识问答

请注意,直接点击题目下方空白处显示答案

车车准备了10道题,每一题都有解析

看看你能对几题

希望大家认真答题、认真阅读解析

考验大家党史知识储备量

的时候到了

十道题 来打卡

01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答案解析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02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制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任务和政策。会议通过的十大纲领和决定,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答案解析

中共中央于8月22日至25日在陕西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23人出席了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会议就政治任务、国共关系、战略方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确定八路军必须实行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使游击战争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使命。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但由于时间紧迫,会议对游击战与运动战的主次关系问题未能充分讨论。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要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站在抗战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明确了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03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的平型关战役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此次战斗取得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的重大成果,提高了八路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答案解析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

9月23日,第115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3个团的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

25日7时许,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这时,我军战士勇猛地冲向公路,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在当时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八路军首战告捷,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04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了中国抗战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强调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答案解析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它不仅是指导全国抗战胜利的光辉著作,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

1938年初,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以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以后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科学预见。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毛泽东写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而产生了广泛影响。《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最高的也是最正确的战略指导。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05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答案解析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如何组织和领导同盟军的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向一切敌人发动进攻的有力武器。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形式。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具有和资本主义各国不同的情况。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势力,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不仅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且要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因为我们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不仅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使自己由弱变强,使敌人由强变弱,最后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毛泽东还强调,战争和武装斗争必须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否则,就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党的建设是党实现对中国革命领导的根本保证。毛泽东认为,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党的纲领和政治路线决定着党的行动的总方向,决定着党的建设。要把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就必须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

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06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答案解析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历时4个多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团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诬蔑。

07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安徽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

答案解析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以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一个教导团、一个特务团和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各两个团,共9000余人,由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启程,向茂林前进。茂林地区丛山环绕,断崖绝壁,国民党反动派预先在这里布置了由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约8万余人)。7日,新四军到达茂林,国民党军立即对它实行包围袭击。新四军指战员仓促应战,并电国民党当局质问。但蒋介石诡称已电顾祝同查询真相,实则密令各部切实执行其“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毒计。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经七昼夜血战,终以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率领3千余人突围外,大部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亲赴敌108师师部谈判,竟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皆遇难。

蒋介石随即又在1月17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反咬一口,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其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并令汤恩伯、李品仙的20余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达顶点。

08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为了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发出了“发展经济、保食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解放区军民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

答案解析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人民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给。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动员抗日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1942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此后,又发表了《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等文章和讲话,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

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响应号召,首先开展起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种菜纺纱。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浇水、拔草。从而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随即,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

党、政、军、民、学参加的大生产运动是从军队开始的。当时,朱德首先提出“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1939年秋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于1940年底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很快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南泥湾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军队参加大生产运动,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并对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到1943年,仅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等六区就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每年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自己生产达1500万公斤。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达到全部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并把它与1942年整风运动一起称为当时整个革命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子。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

09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开始。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后,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答案解析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1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运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肃清教条主义的影响,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党的战斗力,以便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场普遍的整顿党的作风的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1年初,中共中央集中在延安的120多名高级干部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5月19日,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同年七八月间,党中央相继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性锻炼。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检讨了党的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路线的错误,肯定了1931年初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底,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是政治路线错误;提出发动全党进行思想革命和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同时讨论了如何使党的组织达到更进一步的统一和团结的问题。中央高级干部整风学习从此开始。这是全党整风的预备阶段。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任务和方法,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在延安的近万名干部普遍参加了学习。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在全党进行整风的指示:《关于在党内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决定》。从此,全党全军范围内的整风逐步展开。整风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重点是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延安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即通过学习文件,掌握精神实质,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具体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找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经过普遍的学习和整顿,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达到统一思想,端正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第二阶段。

延安整风的第三阶段为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在此阶段,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研究、讨论、总结历史经验,检讨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路线是非。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作了《学习与时局》的报告,阐明了研究历史经验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态度,对高级干部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至此,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后,全党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0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这一政策,在政治上可以动摇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可以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

答案解析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调节农民和地主富农之间利益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过许多地方的农民起来减租减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1946年5月以前,在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全面实行了减租减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前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减租减息。

1942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是关于减租减息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的三条基本原则:①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故应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②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故于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以便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③承认富农的生产方式带有现时中国比较进步的资本主义性质,故应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

但对其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则须照减租息,同时实行交租交息。文件的附件规定了具体政策:①减租:不论何种形式的地租,其租额一般照抗战前减低25%,即“二五减租”(但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少减一点)。②减息:凡抗战前建立的借贷关系,应以一分半为计息标准,即“分半减息”(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超过原本二倍者,本利停付);抗战后的息额,则应以当地社会经济关系所许可的范围为限,听任民间自行处理。

减租减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既调动了他们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推动了国民党参加抗日,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了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同时,减租减息也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为土地制度的改革准备了条件。

学党史 铭初心

今日共十道题,你都知道哪些呢?

(可在留言区域告诉车车)

#学党史 我打卡#

可爱的车车子们,我们下次再相约~

●党史知识问答 ① | 来答题,你能对几个?

●党史知识问答 ②| 来答题,你能对几个?

素材|学 习 强 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罗 茜

初审|任 攀 丞

终审|武 智 慧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四川专科院校-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党史知识问答 ③ | 来答题,你能对几个?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