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四川文理学院,艺考

四川文理学院

2021-5-08 00:35:06 文/庞飞 图/韩冬

关注

四川文理学院

近日,莲湖校区翠柳湖畔有两位老人一直仔细看着宣传栏里的内容,一位老人念读,另外一位老人则在玻璃窗旁认真记录着,两位老人学习党史精神的热情和认真,感动了过往的行人和师生。

1

虽然年纪很大

但抄写热情很高

四川文理学院

经了解,得知这两位老人是学校一位老师的父母,李爷爷和张奶奶。他们是一对结婚60年的夫妇,张奶奶是重庆江津人,1982年入党,以前在农业局工作,主要从事畜牧业,李爷爷和张奶奶一样,也是82岁,四川自贡人,1952年中专毕业,被调往达县(达州市)工作,从事种植业,他们这一干就是40多年。40年来他们跑遍了整个宣汉县,为当地人民农业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四川文理学院

虽说他们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在抄写党史、学习党史精神上的热情很高。李爷爷手指着宣传橱窗里的字,句句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张奶奶也是一点儿也不马虎,紧紧靠着橱窗,拿着手中没有笔盖的签字笔,两眼炯炯有神地看着记录,书写着党史精神,也书写着自己的梦想。

2

学习党史精神

为人民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四川文理学院

当被问到每天拿着笔和本子,不知疲倦地来到宣传栏抄写这些党史经典人物和精神,意义何在的时候,李爷爷说:“这些故事都是很真实、很生动的,主要是我们自己想学,同时也希望让后人学习,学习这些伟大的精神,所以就想着把这些内容抄写下来。这些内容总结得好,这些人的精神真的是很伟大,值得去学习,人一辈子,应该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当我们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世界,无愧于人民。”

李爷爷从事种植业,为达州宣汉种植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李爷爷笑着说到:“农业方面,我还是尽了心,努了力的!”张奶奶也说到:“我们几十年都是在农村工作,退休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跑,满山遍野地给农民猪牛打针。”夫妻二人相识于农业局,两人一起在农业领域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李爷爷还说:“我比奶奶差得天远,她是党员,我不是党员,虽然我不是党员,我还是想为人民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3

重温党的历史

向后人述说党的伟大精神

四川文理学院

当被请求看看奶奶抄的笔记时,李爷爷欣然答应了。摘抄本是一个旧本子,本子四个角有很多都卷了,下面垫了一块木板,木板上也写有一些记录,一个夹子把本子夹在木板上。一个本子几乎被写得满满当当,密密麻麻的字填满了一页又一页。看着一页又一页的字迹,不敢相信这是一位82岁老人靠着橱窗写出来的。有时候因为抄写党史精神,两位老人,一站就是一上午,早上吃了早饭就来,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再回去,即使是天气炎热,也要来。李爷爷说:“太阳大也莫得啥子!今天抄了已经是第三天了,这一栏要明天才抄得完,今天还抄不完,我们抄得慢。”当被请求要拍一下摘抄本时,李爷爷说:“她写的字不好认得!”李奶奶笑着说道:“不是不好认,是我赶时间写得快,回去我们还要把这个本子上的内容工工整整地重新抄一遍!”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看着爷爷奶奶欣悦的笑容,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张奶奶说自己年轻时加入共产党,内心就一句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李爷爷感慨道:“是的,确实是奋斗终身!”年轻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老了,但思想不老!抄写党史精神,在一笔一画中重温党的历史,感受党的伟大,向后人述说伟大精神背后的具体含义,使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是他们现在为党所作的贡献。

四川文理学院

▼点击图片开始答题▼

党史学习

● 党史百年天天读

点击阅读

● 党的基本知识资料库

点击阅读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来源| 四川文理学院官网大学生通讯社

编辑| 邹云诗

审核|杨柳 尹亮 吴佳恒

终审| 于贵

往期回顾

我们这样“学习”(第二辑)

号外!我校师生又获佳绩

高光时刻!文理青年超棒!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四川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四川文理学院-致敬!!!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