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1604条推送
傍晚的重庆暮色四合,道路两旁的路灯已经亮起,可来往车辆却寥寥无几。曾经晚高峰期间拥堵的道路如今只有冷清,看到这一幕的包灯会感慨到:“感觉整个城市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此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根据此景创作的作品能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奖。
▲包灯会
包灯会,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9级学生,凭借作品《逆行》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四川赛区平面类一等奖。
●第五届国际环保公益设计大赛银奖
●全球大学生创意金星设计大赛铜奖
●2020首届国防军工文化创意大赛全国二等奖
破土:记录温暖和感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口罩与距离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包灯会仍在很多时刻感受到了温暖与感动。
疫情还未全面爆发时,由于家中口罩所剩不多,包灯会在网上购买了一包口罩,却由于忘记修改地址而错寄到了学校。在联系了负责投递的派件员询问能否转寄后,电话那头的快递员最初表示受疫情封路的影响,滞留的快递难以改写地址寄回。但在他得知所购买的物品是口罩后,迅速承诺一定想办法给她寄到。最终这位快递员自己垫付邮费想方设法让这包口罩跨越385公里来到她的身边。一包口罩让她切身感受到了疫情阴影下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包灯会还描述了她在家乡迎接驰援武汉归来的医护人员时看到的一幕:在街道的两侧,一群自发集结而来的人静静等候着。当医护人员抵达后,一位抱着鲜花的中年人走向刚从大巴车上下来的一名医护人员,握着他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包灯会后来了解到这位中年人与他的家人都曾不幸感染新冠,多亏了这位医生的救助,才让他们成功康复。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那些电视上冲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可能也是很多座这样城市里某一户人家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某位孩子的父亲、母亲。但在面对疫情时,他们选择了逆行,挡在别人身前,这真的很值得敬佩。”她在回忆这一场景的时候,眼神中仿佛还留着经历的那个瞬间带给自己的感动。
一包跨越385公里的口罩,迎接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回家,在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包灯会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疫情前,我很少去留意快递员以及医护人员这样的群体,但疫情让我开始关注他们,我想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她想向这些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说一声谢谢,也想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他们曾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这也让她心里那颗创作的种子开始破土生根。
萌芽:向逆行者致敬
很快,她迎来了将想法落地的机会。大一下学期期末,包灯会所在班级的平面设计老师杨俊坤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以抗疫为主题,创作一幅设计作品。有了机会与想法后,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了摆在包灯会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五月份的重庆,黄昏的天光还没有完全揉进夜色,街边的路灯就已经陆续亮起来了。踏上穿过高楼的、远眺像是横行在空中的步行道,俯身往下看,就会看到下方的马路只剩几盏路灯还在亮着,平日里热闹非凡的街市,如今安静得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看到这一幕的一瞬间,她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心里的那颗种子也开始萌芽。
从生活中抽象出艺术概念往往是创作者最常用的创作方式,包灯会也是如此。她想以车流为主要元素,通过展现其中车辆方向的不同,来向这些疫情中选择“逆行”的人致敬,从而让观者更直接地了解主题。
抱着这样的理念完成初稿后,她将作品发给了自己的指导老师杨俊坤。这份初稿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与此同时,杨俊坤老师也指出了包灯会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画面不够直接,“逆行者”位于车流中间、对比不够强烈,车流过于集中、不能突出体现救护车与其他车辆方向的不同等。
▲《逆行》初期稿
在听取老师的建议后,包灯会开始对初稿进行修改:将车流全部移至画面右侧,“逆行者”置于画面左侧以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考虑到医护人员为主要的一线抗疫人员,包灯会以救护车代替了初稿中外卖员的送餐车作为“逆行者”的代表。
在看过包灯会的修改后,杨俊坤老师又指出,她的作品中没能很好地表现出“公路”这个要素,于是包灯会在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公路后,选择用琼玛卡若线和车距确认线这两个最具标志性的元素来表示“公路”。
▲《逆行》终稿
同时考虑到老师指出的作品中车流的主体货车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出行方式的问题,包灯会还将车流主体替换为小轿车,又将小轿车用不同的颜色与救护车进行了区分,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包灯会与杨俊坤老师合影
在多次的修改过程中,包灯会始终抱着将自己的想法落地的态度,仔细听取老师的建议并及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润色。杨俊坤老师曾在课堂上表扬她认真的态度,谈及此,包灯会不好意思地笑到:“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这是一位创作者应该做的。”
绽放:潜心积淀 厚积薄发
在老师的帮助下,包灯会心里最初埋下的种子在经历破土与萌芽后,终于悄然绽放。这幅名为《逆行》的作品诞生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杨老师推荐她的作品去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幅作品最终还获得了四川赛区平面类一等奖。
提交作品时,包灯会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当时老师跟自己提到比赛的时候,只是抱着积累经验的心态去参加的,从没想过自己会得奖,从同学那里得知获奖消息时,也觉得这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包灯会笑道。
▲第十二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荣誉证书
但每一场绽放从不只是因为幸运,还有长时间潜心积淀后的厚积薄发。在参赛前,包灯会就曾了解过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历年的获奖作品,她仔细分析了每幅作品的长处,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同时她会留意许多杂志、海报、广告等产品中的平面设计作品,比如她非常喜欢2020年10月9日《时代周刊》的疫情主题封面。
在包灯会看来,这些作品很擅长通过设计的巧思来明确地展现一个主题。而在研究与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她也更好地理解了老师指导自己作品时所说的话:直观地突出主题,清晰明了地向所有看到她作品的人展示出自己的想法。
▲包灯会以版画形式创作的作品
在闲暇时间,包灯会还有看展览的习惯。最近一次她去成都博物馆看了“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画展,曾经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的画作如今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欣赏,从平面到现实,这次观展给包灯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有在现场你才能直观地感受到画家技法之高超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专业的学生要不断汲取外界的养分来充实自己”,她这样说道。
▲包灯会以版画形式创作的作品
对包灯会来说,《逆行》这幅获奖作品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在获奖后,包灯会又创作了一系列以“抗疫”为主题的版画作品。这次她选择了医务人员、物资运输人员和建筑工人为“抗疫”人员代表,借此反映各行业人员对抗疫工作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致敬。
▲包灯会以版画形式创作的作品
当被问及人物形象的选取时,包灯会有些不好意思,“选择建筑工人这一形象,其实有受到我爸爸的影响。”包灯会的父亲也是建筑工人。当她看到央视直播方舱医院的建造过程时,一方面为“中国速度”而惊叹,另一方面对夜以继日工作的建筑工人感到敬佩,而自己的爸爸也在这一岗位上,这让包灯会更是深有感触,最终选择用画笔记录下这群“可爱的人们”。“那个戴口罩的建筑工人形象是参照我爸爸的样子创作的,算是一点小私心吧。”包灯会笑道。
收获:以笔发声 坚定前行
这场疫情以及此次参赛的过程让她对自己身边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愿意停下脚步去看看身边的人,甚至是每一个路过我身边的路人,我都开始关心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
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在疫情面前被摘下了面纱,平静又汹涌地暴露在她的眼前。对于亲密关系的重新审视,也让她在新的节点重新起航。未来,她想继续创作关于疫情的一系列作品,向其他岗位的“逆行者”致敬。
▲包灯会带领阿坝州艺术研学营师生
到我校艺术学院参访交流
“创作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对包灯会来说,发出自己心底的声音才是创作的第一要义。执创意之笔,发青年之声,这条属于她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
以梦为马
潜心创作积淀
以笔发声
刻画点滴温情
往期精彩回顾
**记忆 | 它,是民大人的身份认证……
党史故事民大说 | 刘学伦《十月的胜利》,一份来自老党员的礼物
西南民族大学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第二次集体学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李梓檬 刘小菲李其蔓
文字来源 |黄小平 赵淑钰 杨亚梅 李其蔓
图片来源| 包灯会 刘小菲
责任编辑 | 李宗莲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