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秦人.秦面趣
关中第五怪“扯面像裤带”,咥一碗扯面,那叫个“颤和”。一条面长200cm、宽3-4cm、厚0.2-0.3cm,又长又宽又厚。“碗”叫老碗,“海”碗,碗口直径20cm,深15cm。有“碗比盆大”,似盆是碗,即“盆碗”。国家标准没有“它”,称“非标”碗,有“大、重、厚、笨”特征。一般人或南方人的一顿饭也就是二根半,而关中汉一顿饭,轻轻松松的四根半。碗重3.8,面四根半重1.4,一老碗面重5斤多。吃饭时单掌托碗,另一手拿着筷子、手心里还夹着一头大蒜,一口面一瓣蒜,“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有櫈子不坐圪蹴着“咥”。扯面的条长、宽、厚,但是在关中人口中很少咀嚼,看关中汉吃“像”:脖子的一个抻缩,机械运动的一个往复,呼噜噜吞进口中,一条面从头进口吸入尾(2m多长),不带喘气,并发出60dB以上男人特有的吸溜声,看的人眼喰肚饥心发慌,看的南方人目瞪口呆。呼呼噜噜一碗面,再来半碗煮面的汤溜溜缝,“原汤化原食”,吃饱喝足站起来一挺腰,饱嗝一打,拍拍肚子,啊真舒服!南方人看了这付吃“像”心问:“似盆是碗能拿动?吃一口面不会憋着?肚子能装下吗?面熟吗?”“哈哈,没啥!不重!气粗!盛哈!吃到肚里都熟啦!”。
关中食物丰饶。民谣曰:“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沟填满,老碗会上把话唠”,关中农村,人们喜欢在夏日黄昏晚饭时,召开“老碗会”,每到晚饭时节,家家男人披着外衣,端着老碗,拿着筷子,手心里握一头大蒜。大家汇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圪蹴在地上,咥着谝着,张家媳妇李家汉,婆娘歪咧男子怂,屋里炕头家外牛,村里姑娘城里汉,荤的素的,逸闻趣事。你说她笑,边吃边谝……。这就是关中地区“食文化”的缩影。
扯面,又名biangbiang面的“biang”字音,应该取之于面条在成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而得名。面条抻长过程中弹击在“油案”上发出的响声,声压级在60dB左右,介于“呯呯”与“叭叭”之间响度,陕人取之中间音频在人耳蜗产生的共鸣,称为“biang、biang”面。关中故曰“长安”,长安城中的“吃”家文人墨客,就扯面过程中发出的音符,独创了biang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左边丝,右边丝,中间加个言老师;左边长,右边长,中间坐着马大娘;心字底,月字旁,抓把土,盖间房,画个金勾挂裳。”的biang。称扯面为面。
同音的biang字有十几种写法和阐述,较有名的掌故与穷秀才进京赶考有关,但无从考证。更有颂扬老陕真爱扯面的情怀。“八百里秦川尘烟滚滚,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捞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气洋洋,没有油泼辣子调醋嘟嘟囔囔。”
02
扯面“个性”
上下拉动查看更多内容
扯面从原料选择,制作,到熟制食用的整个过程,就是靠着一种营养素蛋白质的水合物—一面筋。在常温常压下(室温25℃),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一定量的水,在外力(人工或机械)的作用下,与水结合并互相黏连,形成一种浅褐色的胶体网状物质即面筋。面粉本无“筋”,“面筋”是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水经过化学反应后生成水合物,化学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就是人的力量,扯面所具有的筋性、韧性、延伸性等等,都是面筋具有的性质的综合表现。面筋四性的掌握和运用,是制作扯面成功的关健,弹性—一是面筋反抗外力作用恢复固有状态的性质;延伸性—一是面筋在外力作用下不能恢复固有状态的性质;韧性—一是面筋抵抗外力作用的性质;可塑性—一是面筋塑造成一定形态的性质。制作扯面成功主要是通过对原料选择、调制面团、“biangbiang”扯面、面“熟”了等重要因素的控制和运用,提高了面筋的质量。
1. 原料
秦川独有的水浇黄土地产的冬小麦,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吸水性强,淀粉颗粒细腻白净,通过关中人独有的深加工技术制成的面粉,称为高筋面粉。
2.调制面团
扯面制作最重要是,怎样能制出优质面筋的面团,关键是温度、水量、力气、盐和静置。
(1)温度:面团的温度主要是依靠水的温度控制,行话说:“水太凉,面筋的筋性唤不醒,扯面难以筋道;水太热,失去了面筋的韧性和弹性。”一年四季,一天内温度的高低,可用水的温度调节,以保证面团在常温(25℃),蛋白质能够充分水合,形成高品质面筋。冬季水温40℃、春秋季水温度25℃、夏季凉水。
(2)水量:面粉中蛋白质含量9%-11%,面团中面筋的含量22%-24%,即蛋白质一般能与一倍的水结合。制作扯面加水量,一斤面粉六两水,冬天稍多点,夏天稍少点。行话说:“水多了面提不起性子,犹如没有个性的男人;水少了面干燥,如同没有滋润的女人,缺少光泽和灵气;只有水和面搭配恰当,才如同志同道合的夫妻过日子,要多颤和就多颤和。”水多了,面筋胶体微粒被水分稀释,黏连整体网络立体结构松散,面团软搭无劲,缺乏弹性和韧性,延伸性增强,易抻长扯断,煮熟后软烂;水少了,蛋白质不能充分水合,形成的面团坚硬,面筋的弹性、韧性都强,延伸性弱,面条抻扯不开,面条煮不熟;水分恰当,面团易于加工成形,熟制后形成扯面鲜明的“个性”,“颤和、筋抖、韧性足、有嚼头”,耐煮不烂。
(3)力气:制作扯面用冷水面团,水一般分三次,第一次60%-70%,调制面筋;第二次20%-25%,稀释面团;剩余5%-10%的水,用于控制面团的合适度。一次加水制面筋:面粉中加水经搓拌成面絮,再揉和成团,揉到面团“三光”后,用干净的湿巾或食用塑料膜盖严“醒”面。醒面15分钟后,再二次加水稀释,将面团调软,如果前两次加水够量,面团软硬合适,第三次可免了。制作扯面的关健,是第一次用水量,能够充分满足蛋白质水合后黏连成面筋网。水少了,蛋白质不能充分水合;水多了,面筋网又被稀释;同时最重要的是调制面团所用的力气,行话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即“力气”,第一次加水调制成较硬“实”的面团,要用出“吃奶”的力气,经近百次的反复揉搓,才能形成优质的面筋立体网络,才能达到三光。
小麦利用太阳光、空气和水分,在叶绿素的作用下进行光合反应,光照强度在900Lux以上,光合反应才能进行。太阳光可产生近10万以上Lux,太阳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波长在380nm~760nm之间的可见光区,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植物光合作用都需要通过叶绿素进行,叶绿素a和叶绿素b集中在右峰蓝紫光和左峰红光,植物可吸收这2个波峰的光进去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地下吸收的水分合成了氨基酸,氨基酸通过DNA与RNA的控制,按遗传基因的密码合成多肽链(线型),即一级结构,在生物组织的细胞内,线型的多肽链一级结构,经α-螺旋、β-折叠、U型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化学结构反应,形成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二级结构再卷曲缠绕盘旋形成立体的三级结构,每二个或四个三级结构进一步构成了四级结构的生物蛋白质。小麦把合成的蛋白质贮藏在种子里,小麦的母本,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成植物能(化学能),贮存在蛋白质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上。母本把小分子无机物的二氧化碳与水,合成了有机物小分子的氨基酸,二十种不同的氨基酸小分子,再通过不同生物组织的细胞,按DNA和RNA的要求,排列组合成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
蛋白质与水结合形成面筋,仍具有空间立体三维结构,我们必须反复大力气,就是消耗人的力量(体能),通过揉搓捣扎,施力于面筋,破坏形成立体结构的次级化学键氢键、二硫键、盐健、疏水基与疏水基等化学键能,把面筋的立体结构三维空间,变成线状、网状的,一维、二维的线、面结构,这样面团才能任意抻长、拉薄。所以有“要使面好吃,拳头捣一千”。同时无数次的揉搓的目的,还有促进千万个蛋白质水合物的胶体微粒之间充分黏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面筋)。
(4)加盐:是利用盐溶解后,电离成钠正电阳离子和氯负电阴离子,形成稀电解质溶液,具有了稀溶液的依数性,具有强的渗透压,通过渗透压的作用,使面筋质地结构更加密实细腻,增强了面筋的弹、韧性,抻扯不易断裂,煮制不易软烂,吃口劲抖有嚼头。要掌握盐的用量,盐多了,面筋质地太密实,弹韧性太强,拉扯不开;盐少了,面筋质地较稀松,拉扯易断裂。用盐量也要随季节变化,天凉用盐量稍少,天热盐量稍多,要随气温灵活掌握。
(5)静置:面团经过前面的加水、加盐、揉搓、醒等工艺后,我们把面团搓条下剂,水面按3.2两重一个揪成小份,搓成15cm长的剂子,表面用油封闭后排摞起来,用油布或食用塑料膜盖严,静置60分钟以上。人累了,面也“累”了,都该歇会了,“面”宏观休息了,但面团内部的微观分子运动则未停止,这种无外力作用的微观分子自由运动称为“布朗运动”(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和自然科学都肯定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世界是运动的世界,物理学证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面团内部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通过自由运动,达到重新的排列组合,是面筋的“四性”再调整。静置的作用,增大了面筋的延伸性和韧性,减小面筋的弹性,在前面操作中,面团在无规则的揉搓过程中,外力作用越大,时间越长,面筋的弹性也越来越强,面团也显得越来越硬。延伸性越弱,面条很难扯开,面团静置时间越长,弹性越弱,延伸性越强,面团越软,很容易拉扯。但也不能时间太长,面团软的难以拉扯,以静置5-6时间内最好。
03
“biangbiang”扯面
将油封的剂子取一根放在“油”案上,擀压成长方形,中间压一痕(一痕2条、二痕3条)后,双手托起面片的两头用力向外抻展、向内收缩(抻展力大于收缩力),面筋性质很讨厌,在利用延伸性抻长时,其反作用的弹性,会随着面条伸长的过程由小变大,若猛用力太大,就会扯断,所以面条必须在抻、收过程中反复交替进行,行话“要悠着劲”。面条在第一次抻长最多,后边越来抻的越少,而弹性也随着抻长过程快速增大,使面条几呼不能再抻长,此时只有两种操作方法,可减小弹性,增大延伸性。一是把面条放在案上再静置几分钟,可恢复延伸性,降低弹性,但此方法使用时间较长,行业师傅一般很少使用。二是将面条在油案上反复弹击,行话叫“摔”面。每摔一次,弹性就减少一点,延伸性增大点,所以必须反复多次摔面,面条才伸长达到两臂能伸的最大长度的质量要求,每摔一下发出biang的音律,在反复的“biangbiang”声中伸长,就“多”事的biang字怎么写,给千古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耗费时间,浪费生命的理由,把扯面叫成“”面。随着biangbiang声音的延长,面条也越来越长,终于……成了。
“油案”中式面点制作油“活”的专用操作台,用“寸”厚的木板制做,长年累月的使用,木板组织被油渗透浸满,行业上把做油活的操作台叫“油”案。
04
面“熟”了
上下拉动查看更多内容
面筋的弹性与延伸性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弹性是随着面团加工过程越来越强,而静置时会立刻变弱,而且时间越来越弱。但延伸性恰恰相反,在加工过程中越来越弱,静置时立刻增强,而且随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强,所以当面筋蛋白的弹性在抻拉到最强时,也是面条的内部组织结构最密实,遇到沸腾的开水锅(100℃),表面瞬间凝固变性,水解反应十分微弱,面条也十分耐“煮”。相反,面筋的延伸性,静置时越强,组织结构最疏松,遇到开水锅,表面凝固时间稍长,水解反应越强烈,面条很易被水煮烂。
扯面煮制成熟的实质是,面条遇到100℃开水后,蛋白质的水解、淀粉的糊化(水解),即面条水解反应程度的强弱。水解程度太小,质地较硬,我们说面条不“熟”;水解程度太大,我们称“熟”过了;只有水解到我们的口感最舒服时,才称为“熟”了。老人、孩子们的咀嚼能力弱,面条要煮的“软”一些,即水解程度大些;而关中汉子的咀嚼能力强悍,要求面条“硬”,也就是水解程度小,面条质地坚实,弹韧性十足,口中有嚼劲、筋抖有劲。
一般的面条,水煮前早已制成放着“静置”所以在开水锅里,只能翻两、三浪(开或滚),就得捞出,两浪较硬,适合于青壮年,三浪较软,适合于老年与孩子们,这就是我们最普通、最熟悉的重要概念,面“熟”了。“浪”即水浪,水开,水沸腾。再加入冷物质(面条或冷水),翻滚暂停,行话称为一浪,一开或一滚。两、三浪(开或滚),也就是水沸腾了2-3次。
扯面不同,面条可以在开水锅翻滚十几浪,也不软烂,一锅面,几十条分先后,在不同的时间投入锅中,捞出后质量基本一致,分不清先后。所以,一锅面一个人可吃,几十个人也可同时吃,这就是面筋蛋白抻拉到弹性最强,组织结构最密实时,经开水一烫表面凝固所致。行业师在扯面时,不能长时间持续用力,而是双臂一抻一缩跳跃式抻扯,面条越拉越长,抻到一“托”(双臂肩平的长度)长,弹性最强时从中间压痕处一撕,瞬间一个“蛟龙入海”投入开水锅中。
05
扯面的“情”感
关中扯面的特色,一厚、二劲、三光、四长、五有味、六够量、七扎实。扯面是关中汉的命根子,远在他乡的老陕们吃了扯面如同回到了故乡。有“回不去的家乡,忘不了的扯面”的情感。
陕西的面不是拉的,而是“扯”出来的,这“一搓一抹一醒一扯一煮一捞一泼一浇一吸溜。”隔着电视的屏幕,都能闻到油泼辣子的香味。看老陕手捧一“盆”碗面,脖子一抻一缩一呼噜一盆油泼辣子面吞进了肚,吃的满头大汗,辣的嘴巴吸吸溜溜,那叫一个如痴如醉,酣畅淋漓,再来半盆碗煮而的汤,饱嗝一打,瞭地太太。
有文章写“扯面”有三曰:
一曰:秦人性爽利,厌繁琐,即令口腹大欲亦简图之,故扯面。和面揉剂拉扯煮制,凡一刻钟即成,男女老幼皆可自为,技法无它,唯熟练二字,恰合“便捷”之要。
二曰:秦风崇简朴,尚务实,饭食以顶饥饿为首要,扯面尤甚,多以过长过宽过厚为度,盛装如盆如碗,外客多戏称之“裤带”,一餐足饱一日腹饥,切中“扎实”之需。
三曰:秦餐重调和擅演变,南北甜咸汉回风味均可为佐,扯面如是,既存油泼、干捞之筋柔,亦秉臊子,酸汤之顺润,实堪“百变”之潮。
biangbiang面
党史学习教育丨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
历
党史学习教育丨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
史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暨安全稳定部署会议
消
党史学习教育丨学生党支部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根植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息
来源:陕烹院教师:雨静甜呀
编辑:朱晓丽
审核:宣传部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新媒体中心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