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商洛市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孙志成:用心耕耘桃李园

关注

艺考

“校长勤杂工、扫地兼打钟,教师又厨师、保姆是护工。”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是对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教师孙志成的真实写照。

1992年毕业于丹凤师范学校,参加工作以来,他用29年扎根边远、高寒山区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师爱无私、安贫乐道。

——题记

扎根深山29载

1992年8月下旬,山外的天气依旧炎热,老君河的水涨至齐腰高。年仅20岁的中师毕业生孙志成背上行囊,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原南石门乡马宗良小学任教。从此,他一头扎进丹凤县的北山,至今都没有离开。

那是一所地处高寒山区的村办小学,条件非常艰苦。土坯房的校舍,外墙斑驳不堪,房间没有顶棚,窗户没有玻璃,他便用报纸和塑料膜糊上。当时,学校有140多名学生,加上孙志成总共五位教师,下午放学后四位当地老师都回家了,就剩下他一个人留守学校。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与寂寞相伴的任教生涯。

艺考

孙志成组织学生上体育课

一年后,孙志成被调到蔡川镇两岔口小学任教。那也是一所村小,全校当时120多个学生、四名教师,校舍是由一座寺庙改建成的,因年久失修,每遇下雨,室内漏雨是常有之事;加之屋后积水严重、花坛破损、墙皮脱落、桌凳残缺,作为学校负责人的孙志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等村上开会商量,他就动手找工具、筹资金,将教室屋顶翻修、操场硬化,并且在院子里种花、种树——当年的学校旧址如今已是村上的老年幸福院,孙志成曾亲手栽种的几棵树还在院里茁壮成长。

2002年,原两岔口村集资建校,在当地财政的支持下,一座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基础设施的提升,使两岔口初级小学(学前班和1-3年级)的面貌焕然一新,虽然学生人数已不足原先的一半,教师也仅剩孙志成和另外一名当地代课教师,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他说:“老百姓慷慨捐资建校,就是想让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读书,新教室没有漏雨、漏风之忧,我们的全部心思当然应该用在教育教学上。”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岔口初小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镇学校领先。

一人一校苦耕耘

从第一次踏进两岔口小学校门算起,孙志成在这所海拔2000多米的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点)足足呆了26年,方寸校园、三尺讲台,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一个人的“舞台”,而学生年龄跨度则从学前儿童一直到小学低年级段,因此,上复式课成了教学常态。

上好三级复式课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但是,学前班的孩子以游戏活动为主,而一二年级学生则以教学活动为主,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复式课教学呢?这个问题曾经一度让孙志成困惑。经过不间断的学习、思考,与同行交流,他逐渐探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长课短上,游戏化教学。

艺考

孙志成送教上门

因为学生少,孙志成认为可以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他留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兴趣爱好,他都会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和学生们交流、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孙志成进行一对一帮扶,从资金上的帮扶到心灵上的慰藉再到学习上的义务辅导,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孙志成特别看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互动。起初学生们都很腼腆,有的在回答问题时,明明知道怎么说却说不出口。于是,孙志成就在班会上进行引导,和学生们天马行空地聊天、做游戏,鼓励他们善言善谈。慢慢地,学生们的胆子大起来了,课堂上的互动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渐渐浓厚了。

孙志成坚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针对学生中留守儿童多的实际,他利用一切途径与学生家长沟通,既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为家校之间、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然是学校,那么村小和教学点就不是‘哄娃’的地方,就要讲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正因为抱有这样的理念,多年以来,孙志成执教的两岔口教学点的教育质量有目共睹,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家门口的好学校”。

唯有师爱更留香

除了正常教育教学以外,山区教学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管好孩子们的安全和生活。2013年国家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了让学生吃上放心饭、可口菜,孙志成按照有关要求和标准,专门将两间教室改造为厨房和餐厅,并购置了冰柜、消毒柜、储物柜以及电气化灶具。因为学校小,经费有限,没办法请炊事员,孙志成只好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炊事员。由于学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营养餐供货单位不给送,他每周周末还要到县城采购点购买一周的食材带回学校。冬天如遇大雪天气,摩托车上不了山,他就背扛肩挑走山路将菜运回来,从来没耽误过学生一顿饭。

每天清晨六点,孙志成就起床挑水、洗菜、配菜,为做饭做好准备。中午11点放学后,学生做作业,他开始做饭,照顾学生吃完饭后,他洗涮收拾停当,紧接着就要上辅导课。下午放学后,送走最后一个学生,他又开始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考虑第二天的营养餐。有时还要送家长忘记接的孩子回家。蔡川镇是高寒山区,冬天来得早、冷得快,学生普遍年龄小,抗冻能力弱。每到冬季,孙志成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烧起教室的取暖炉,等学生们陆续到校时,教室里早已是暖意融融。

艺考

孙志成给学生做营养餐做饭

学校十几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常年没有父母陪伴,大多是隔代教育。孩子们性格怯懦、胆小、焦虑、缺乏安全感。每有空闲时间,孙志成就与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课余生活与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小秘密;课间休息时,他经常和孩子在一块儿做游戏、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是操场个子最高的“孩子王”。最难的是面对那些小小孩,常常令他无从下手:刚把这个哄好了,那个又哭了,这个要尿尿,那个要拉屎,这个饿了,那个渴了……干的全是保姆的活,面对年龄参差不齐、性格各异的留守儿童和艰苦的教学条件,以及在县城生活的妻儿的埋怨,孙志成也曾想过放弃,调到县城工作,但每当想到自己兄弟姊妹当年没钱上学的艰辛,看到孩子们无邪的笑容、渴望的眼神,他的心不由地软了、愧疚了。

“教学点条件艰苦,大家都不愿去,我走了,肯定没有教师来。我是学校唯一的老师,也是这十几个孩子的希望,我不能走!”最终他说服了妻儿,继续坚守在这里。

教育扶贫的路上,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去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学校附近有个智力残疾学生,孙志成坚持送教上门八年,通过谈心交流、示范操作、指导练习等措施,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能够生活自理,并且能做最基本的家务了,性格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接纳、亲近别人了,见到客人上门能上前打招呼了,脸上也有了天真烂漫的笑容了。

多年来,不少人曾不解地问孙志成: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教学点坚持29年?!每当这时候,他总是重复一句话:“我就是从山区贫寒农家一路求学考上师范学校的,我也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农家子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为陕西教育点亮↓↓

温馨提示:在浏览“【2021年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商洛市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孙志成:用心耕耘桃李园”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陕西教育考试-陕西教育考试新媒体-微信公众号-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商洛市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孙志成:用心耕耘桃李园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