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
它是连接时光的纽带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
回望过去,传承文化,遇见未来
身在榆苑
你有去过我们的博物馆吗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今天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承的未来”。该主题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特殊的一天
就让小编带你一同走进
我们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
开启我们的寻宝之旅
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2007年由陕西省文物局批准设立。是陕西省政府学位办重点扶持的特色学科社会学(民俗学--陕北文化)的教学研究基地和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陕北生态文化)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之一, 也是本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榆林市、校产学研合作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之一。
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集陕北文化区域自然演变的见证物与人类文化遗留物于一体,以历史年代为线索,现主要展出有陕北文化区域范围内地质年代的动植物化石,石器时代的各种考古文化类型遗留物以及夏商周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遗留物近1000件,突出反映了陕北文化区域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史特点。
史前—夏商周时期
咦~看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和这呆萌可爱的表情
“我正在看着你哦”
石峁遗址的石雕人头是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遗留的一件新石器时代龙山晚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祖先崇拜物。砂石料,黄褐色,单面浮雕。高50cm ,宽60cm ,厚25cm。
我为正面脸部形象,上至眉骨,下巴齐平,隆鼻、半张口,呈微笑状。别看我扁方脸和大眼睛较为夸张,雕刻手法简单、朴拙。我可是反映了陕北先民对祖先的敬畏和祈求祖先神灵护佑的原始朴素观念哦。
这个瓶看起来怪怪的
尾部尖尖的那是什么?
哈哈!这里面可全是智慧呐
尖底瓶是半坡文化典型代表器物之一。
别看我其貌不扬,我身上可蕴含着古人超凡的智慧呢。我的小口是为了避免水因为摇晃而洒出,鼓鼓的肚子使我可以承载更多的水。
最特殊的就是我那尖尖的瓶底,制作规矩的尖底瓶甚至会自动打水。制作规矩的瓶接触水面时由于浮力作用使重心由瓶底向瓶身的腹部转移,从而产生瓶身自动倾倒的效果;当水灌到一定位置时,重心再次回落到瓶底,瓶身会自动扶正,这种汲水方式正是最早应用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实例。
大大的肚子
长着三条腿
这家伙是干嘛用的呢
三足瓮采集于神木新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的文物。有些大型三足瓮当时用于埋葬早夭的孩童,瓮棺葬是当时的一种葬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尽管在古代
人们也不会忘了爱美
这串翠绿的饰品
你是否也心动了呢
绿松石珠饰出土于陕北神木石峁遗址中。有研究者认为:陕北不产绿松石,这串绿松石珠饰说明:当时人们的活动和交易范围已超出了今天的陕北范围。
样子长得有些奇怪
这是什么?
接着往下看
你就会知道答案啦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春秋—西汉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2世纪)考古遗存中的青铜和金银器。
鄂尔多斯青铜器是我国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分布在中国北方的整个长城沿线地带。由于其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鄂尔多斯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术课题。
秦汉时期
报告!发现一只可爱的鸭子
奇怪,小鸭子没有脚?
哦~原来是彩绘鸭首壶
彩绘鸭首壶是带有草原文化风格的文物,泥质灰陶,长颈,鼓腹,乌首形口,器身有红色彩绘图案,部分红色颜料脱落。陕北是汉族和北方众多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汉匈等民族在陕北长期杂居,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各民族融合程度之深,除衣食住行、语言等外,在一些遗留器物上也有反映。
这是个小台灯?
哈哈!你一定想不到
这其实是个香炉啦
博山炉是古代焚香用的香炉。盖做成山峦形,山上有人物、动物。
看!多精致的镜子
镜子的主人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猜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姐姐呐
西汉彩绘人物柿蒂花仙鹤镜出土于陕北府谷。
西汉彩绘人物柿蒂花仙鹤镜是我国仅面世的少数几面彩绘青铜镜之一。通体施彩,纹饰华美。其中的人物大腹便便、雍容高贵,仙鹤动态逼真、羽毛可见。对于研究西汉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绘画艺术等均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你在看什么
别看啦
我会害羞的
再看,再看我就生气啦
别看我小
我可是很凶的
彩绘青铜人形三足盆上的胡人浓眉大眼、胡服皮靴。这些图案,充分反映了汉代边塞地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是我国罕见的青铜艺术珍品。
这个大块头长得不好看
但别小瞧了它
它曾经可是肩负重任的
铁犁铧的发明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铁器特别容易锈蚀,不易保存,汉代铁器能遗留多件,可能与陕北汉代以后的环境、气候变化有关,这些铁器为研究汉代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魏晋—明清时期
我虽然长得粗糙了点
但我这个大块头
对取得战争的胜利
可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礌石出土于靖边统万城,是古代作战时从高处往下推以打击敌人的大块石头,表面粗糙,弧度不均。
这么可爱的小房子
在古代
人们居住的房子就是这样哦
是不是想进去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彩绘陶房,作为一种冥器,按照当时的房屋制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我就是素三彩啦
虽然颜色不多
但我真的超漂亮哦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朝。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向左转!立正!
这一个个排得整整齐齐
就像一支整齐的军队
铜水禽权,称量物品之衡器,富贵人家常用。造型有鸳鸯和麒麟,体现了当时人们在生活中对吉祥图案的普遍应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明清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高品质追求。
这个似曾相识
但又不曾了解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擦模”是制作“擦擦”的模具
“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完美”和“复制”。与善业泥同属模制的小泥佛、泥塔。只是不同地域加入各自的文化元素,取了不同的名字。归回其“擦擦”本意,即是通过制作大量的“擦擦”,积累善业功德、求得消灾免难、避凶化吉、祈福纳祥。擦擦是用于供奉、祈祷、传播佛教礼仪较为普及的大众民间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产物。
我们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还有更多文物等着你哦
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免费对外开放。
(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内,我院师生员工、社会各界人士可自由参观;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参观须提前预约。)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可了解更多文物哦
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编辑:李思颖
图片:祁航涛
部分图片来源于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
资料来源: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
责编:石晓霞
往
期
精
彩
妈,我在榆苑挺好的,就是有点想你
榆林学院2019年专升本招生简章发布
票选 | 2019榆林学院录取通知书由你Pick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