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党史,奋斗正青春
党史问答第二期
大家都回答的如何呢?
今天我们一起解析答案并深入学习
回顾历史岁月
Part.1
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滑动查看内容)
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二大的主要功绩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表明了共产党已经接受了列宁关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际初步结合起来,为党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大会提出了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二是党的内部必须有严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训练,并要求“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这些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的具体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完备的建成。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形成过程。大会的缺点是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还缺乏认识。
Part.2
1924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
(滑动查看内容)
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
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Part.3
1925年爆发的省港大罢工,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广州、香港工人为支援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
(滑动查看内容)
1925年6月19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中共党团书记邓中夏、陈延年、苏兆征等人的领导下,香港25万工人举行大罢工,拥护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对五卅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提出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6项要求。其中有10万工人离开香港回到广州。6月21日,广州英、美、日商洋行和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参加了大罢工。6月23日,广州工人、农民、学生10万人举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到英帝国主义军警的开枪射击和军舰炮轰,造成死亡52人,伤170余人的沙基惨案。惨案的发生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7月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组成以苏兆征为委员长兼财政委员长,邓中夏为委员会党团书记、顾问和工人纠察队训育长的省港罢工委员会,加强对罢工的领导。罢工委员会组织2000多人的纠察队,运用罢工、排货、封锁三项有力武器,严密封锁香港和沙面租界的对外联系。广东革命政府宣布与英国在经济上绝交,香港成为死港、臭港。这次罢工历时16个月,在政治上、经济上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起了巨大作用。
Part.4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起义总指挥部设在江西大旅社。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由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第一、第二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由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经5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同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和第七十五团,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参加起义,于2日拂晓开到南昌,与主力部队会合。
(滑动查看内容)
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由贺龙兼代总指挥,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军:第十一军由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二十军由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九军由韦杵任军长(未到职〕,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
8月6日至8日,叶挺、贺龙所部陆续抵临川,起义部队从南昌出发后,因未及整顿,沿途百姓受反动派恶意宣传的欺骗均闭户远逸,致使部队饮食不继,士兵们在炎热天气中超负荷地山地行军,病死和逃亡者很多,行军3日,部队实力损失已达1/3。前委决定停留一周以休整队伍。在此期间,前委决定废弃利用一般土豪劣绅来提款、派款、借款的旧筹款政策,改行对土豪劣绅征发、没收粮食财产和罚款的政策;另外,因二十军、十一军的参谋人员逃跑,有泄漏原定军事计划的危险,决定到瑞金后改道长汀、上杭南下;正式组建第九军和第二十军第三师。
Part.5
1952年12月瓦窖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抗日民族第一战线。
国共两党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协力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成果,也是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
(滑动查看内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但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形成两个战场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共同抗日的战略格局。这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显著特点。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主战场的地位虽然逐渐为敌后战场所取代,但是在抗击和牵制日军,从战略上支持和配合敌后战场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局部反攻与敌后战场全面反攻互相配合,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击。但是,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来看,国民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政策上的偏差,使其实力和影响与日俱损,正面战场无法独立完成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的历史重任。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即是明证。
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到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主战场,抗击着58%到75%不等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从1938年10月到1942年11月,华北各敌后根据地遭受日军“扫荡”的时间合计为2430天,平均每两天就有3块根据地遭受日军“扫荡”。虽然“扫荡”和反“扫荡”每一次投入的兵力,可能没有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进行22次会战时多,但是,就战争的强度、密度和艰苦性、残酷性,以及其辐射区域、人员伤亡、物资损耗同战果、影响等的性价比来说,丝毫也不逊色于前者。
今日份的党史知识就到此结束啦~
更多其它内容我们明天再见
和我一起(学习)吧!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大家都在看▼
保密宣传月|传承对党绝对忠诚红色基因
西工青春力量!让大学这座象牙塔里的时间更有价值
学习百年党史 争做“觉醒”青年(四)
西安工业大学
- xatu1955 -
资料来源于新华网、人民日报、
共产党员网、人民网
网络编辑:马元珍
编校:朱怡霏
责任编辑:仇倩倩
投稿邮箱:xggw@xatu.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