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恋桃花源》
是人们熟知的一部作品
如果有一天
《暗恋桃花源》变身为戏曲
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戏曲导演专业
在其毕业剧目中
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
对于这次尝试,专家学者们以研讨会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这部戏有价值,价值就在于创新精神,这恰恰是舞台艺术所需要的,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剧目创作也有启发。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创作来说,它的探索性、实验性、前沿性都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李佩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这部戏很好地探索了戏曲与话剧的关系,体现了戏曲导演专业的办学特色。通过新编戏的创作,培养了戏曲导演和戏曲表演人才,也引领青年人认识到戏曲很精品、很国粹、很时尚。同时,这部戏的创作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
赖声川(著名戏剧家、上剧场、“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三十五年前干的事情,现在变成这样的一件事情,真的很感动。我觉得这太不简单了,只有上戏这样的平台才可以做得出来。我从来没有想过“桃花源”可以用京剧来演,更没有想过“暗恋”可以用越剧来演。你们的改编有原始精神,所以很成功,向你们致敬。
“暗恋”剧照
“桃花源”剧照
陈军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这部戏的剧场性、演出性很强,导演的创意非常好,把越剧、京昆、话剧,一静一闹搭配起来,很生动,相互间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这种处理方式充分彰显了不同剧种的特点和优长,有强烈的节奏感。
卢昂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戏曲导演专业是上戏的品牌之一,这个专业真正做到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再次证明这个专业的特点和价值。该剧改编保持原作精华,没有解构和颠覆,把精神留住很不容易。它保持了话剧的现代性、思辨性和创新性,抓住了京剧的鲜明性、表现性和民族性,突出了越剧的抒情性、唯美性和诗意性,这个路子是正确的。
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看到戏曲版《暗恋桃花源》,感到极大惊喜,终于有了最适合这个剧本的戏曲形态的配置。三十五年前赖声川先生和他的同伴即兴创作时,估计不会想到今天会有这个戏曲版本。希望这么好的文化产品可以继续发挥效应,不仅仅是经济效应,还有社会效应。
“暗恋”剧照
“桃花源”剧照
宫宝荣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讲到创新精神,把一出话剧改编成戏曲,这本身就是创新,尤其把京剧和越剧放在一起来改编,这是唯一的一部。戏的前半部分泾渭分明,后半部分混而不乱。两个“戏中戏”排得有条不紊,这得益于原著,也得益于成功的改编。
李伟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创作不是对原作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而是融入了大量艰苦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语汇的转换,充分展现了戏曲艺术超强的表现力以及创作团队高超的创造力。该剧综合运用了京剧、越剧、昆曲、话剧来表现相应的戏剧内容,内容与剧种风格非常贴切,结合得非常好。艺术院校的毕业剧目,就应该具有艺术上的前卫性和探索性。这部戏的初衷是用戏曲的形式演绎话剧的故事,但同时也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拓展了戏剧的样式形态。
俞建村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演出非常成功,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追求探索的时代,是追求创新的时代,对于这样的探索形式,也可以去考察戏曲老一辈艺术家的态度。
“戏中戏之外”剧照
朱崇志(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一开始对戏曲版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暗恋桃花源》是近乎完美的作品,从文本的写作到舞台的表现,几乎找不出瑕疵。看完演出之后,我放心了,这是很成功的作品。成功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尊重经典,同时勇于创新实践;二是传承传统,保持剧种个性。
付小萍(国家一级导演)
“桃花源”是喜剧的、荒诞的,它更自由;“暗恋”是现实主义的,很精致,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戏曲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精神并开拓创新,显现了戏曲强大的表现力,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成功实践。
童强(国家一级演员)
这部戏一是有创新,二是体现了海派风格。海纳百川、雅俗共赏、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各方面的观众都能接受,都有自己可以欣赏的角度。
“暗恋”剧照
“桃花源”剧照
杨晓辉(国家一级演奏员,京剧“桃花源”唱腔设计、作曲)
戏曲导演专业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块品牌,需要高度重视,戏曲作曲专业也是极有特色的。
赵斌(国家二级演奏员,越剧“暗恋”唱腔设计、作曲)
希望越剧“暗恋”让喜欢越剧的观众看到它熟悉又别样的风采,让不了解越剧的观众喜欢上越剧。
卢秋燕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教师、戏曲版《暗恋桃花源》指导老师)
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上演,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彰显了学院派作品的严谨、专业和卓越。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可以看到这部由上海戏剧学院改编的戏曲版《暗恋桃花源》,看到赖声川老师的经典作品在当代剧场中以戏曲的方式传承下去,同时希望以教学为核心带动学院派的创作和相关科研。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表示:这部戏从戏剧学院的角度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尝试,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土壤上表现更多的戏剧内容,如何以中国的方式来表演世界上更多的戏剧作品,这需要从戏剧实践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从来没有想过会出现戏曲版《暗恋桃花源》这样一个作品,这方面有很多工作我们可以做,尽管做的过程艰难,但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情绪是欢畅的。道路虽然曲折,我们任重而道远。
扫码关注 上海戏剧学院
责编:刘佳奇
图片:秦钟、范玮强
排版:宋丽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