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照片中的这个人,也许很难跟蓄满胡须的民主斗士李公朴联系在一起;青年时代的李公朴自己应该也不会料到,后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美髯公”。这个故事就得从与反动势力抗争的年代说起了……
▲李公朴
在时代激流中成长
李公朴原籍武进县(现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生于淮安。1924年,李公朴进入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前身)附属高中学习,后考入沪江大学。青年时代,李公朴即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毕生追求民主与自由。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并代表沪江大学参加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担任工人科长,负责联络各处工人运动。
1925年,他亲历了五卅惨案全过程,后以沪江大学、上海学生总会交际员的身份回到家乡常州武进湖塘桥,向父老乡亲揭露日英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屠杀上海工人学生的暴行,讲述全国上下积极开展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并联络本地各界知名人士50余人,成立了五卅运动后援会。回到上海后,李公朴把成立五卅运动后援会的做法,向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作了详细汇报,学联许多负责人纷纷效仿,各自在家乡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扩大了五卅运动的影响,推动了国内爱国民主运动的飞速发展。
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国民党警察手执木棍抽打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甚至还用大刀劈砍,残暴镇压爱国学生运动。李公朴给《读书生活》写了一篇短评《慰问北平受伤的同学们》,他激昂地说:“我们的血也同样在沸腾了。国难第一线上的中国学生的姿态,是光荣的。我们对于北平学生大众‘再接再厉’的斗争精神,敬致斗争的敬礼。”
当时,由于骑马时不慎摔伤手臂,李公朴不得不住院静养,但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抗日决心——蓄起了胡须,并向守在病床旁的妻子张曼筠说:“独立民主的新中国一日不建立起来,我就绝不剃须!”从此,胡须便一直跟随着李公朴的革命生涯,成了他不懈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和平的标志。
▲ 1936年11月23日,南京政府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逮捕入狱。史称“七君子”事件(右二为李公朴)
勇做抗日的急先锋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日渐高涨,李公朴决心从事社会教育,与包括中共党员在内的一些进步人士联合宣传抗日救国理念。1936年,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7位社会贤达因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停止剿共、共同抗日而被捕入狱,史称“七君子”事件。35岁的李公朴在庭审中据理力争,正义凛然挥毫题词:“拼七人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自由。”宋庆龄、何香凝等发动“救国入狱运动”,中外电报声援纷至沓来,被羁押8个多月的七君子终被无罪释放。
李公朴出狱后,赶到淞沪抗战前线,传播抗战教育的种子。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1月的三年多时间,他四上华北抗战前线、二访延安,完成了四五十万字的抗战言论、战地通讯、抗战教育文章,其中《全民动员论》《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华北敌后—晋察冀》4本著作风行一时,给人以巨大鼓舞。
皖南事变后,李公朴搜集了大量反映中国人民抗战业绩的资料,准备去缅甸举办“中国抗日战争现状”展览,争取侨胞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在昆明,他办了北门书屋,两年多时间里出版了各类进步文艺读物30余种,并在地下印刷厂翻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书。
▲ 抗战时期李公朴在华北敌后
为民主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在抗战前办国难教育,抗战时办抗战教育,抗战后办民主教育,并积极投身于反内战、争民主运动。他与邹韬奋、胡愈之等发起筹办《生活日报》;和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后来又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译本《资本论》;他和陶行知一起创办社会大学,推进民主教育,提出“自觉、自治、自训”的教导方针,实施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制造重庆“较场口血案”,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等各界人士60余人被打伤。面对险恶环境,李公朴说:“我们搞民主运动的人,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同年5月,李公朴从重庆来到昆明,他的到来增强了昆明的民主力量,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对李公朴等人进行造谣中伤和威胁恐吓。为了中国的和平民主事业,李公朴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李公朴说:“想用死来威胁我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天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1946年7月,李公朴在昆明青云街大兴坡遭国民党特务暗杀,整个昆明沉浸在悲哀与愤怒之中。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7月16日,在云南大学操场举行的葬礼上,李公朴和他为了和平、民主、自由留起来的长须,一起在烈火中永生……
▲ 李公朴遗墨
这位从沪江园走出去的革命英烈,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
在2009年中国英雄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中,李公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被授予“人民英烈”的光荣称号。
素材支持丨档案馆
整理编辑丨董真
排版丨穆昊宇
责任编辑丨王博
这里还有很多精彩想与你分享
丹心向春晖丨他们在这里谱写属于上理工的红色记忆
丹心向春晖丨从沪江园走出的新四军
丹心向春晖丨他用过的钢笔珍藏在一大会址纪念馆
丹心向春晖丨上海滩演绎的真实版“潜伏”故事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投稿丨校徽丨上课时间丨校历
记得“分享”“点赞”“在看”哦!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