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和经历了人类大事件,从建筑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昨天。本期在线展览对中国海关建筑历史进行讲解,让我们走进历史,来探寻属于海关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近代首批开埠通商口岸之一,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近代海关在上海这个多彩的城市,亦留下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如今他们亦或掩映在梧桐树下,亦或深藏于市井之间,默默诉说着海关的历史与情结。为此,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对馆藏历史资料和图片加以整理和开发,以海关建筑为切入点,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里探寻海关的发展历程,倾听建筑与历史的对话。
来吧,让我们一起出发,漫步于冬日暖阳下,一起聆听建筑的回响,遥望百年历史的沧桑。
地图导览
上海海关大楼
地址:中山东一路13号
雄伟的上海海关大楼紧邻浦江之畔,矗立于外滩万国建筑群中。高高的大钟楼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它的标志。大楼始建于1925年,耗时两年,耗资白银430万两,于1927年年底竣工。总体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希腊式建筑和文艺复兴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外形以高耸的大钟楼为轴线,成为外滩建筑中最高、气派最大者。
走进大楼可以看到,希腊多立克式门廊,高挑的大穹顶设计。彩色马赛克拼成8幅历代帆船战舰图画,依然完整的保存在穹顶之内。在天花板中心位置的地面上,还有水晶灯喷水装置。水晶灯、天花板与钟楼顶端旗杆位置连成一直线,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原点。
位于大楼顶端的海关大钟与伦敦大本钟同宗同源,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座"大本钟"之一,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1928年1月1日凌晨1点,海关大钟敲响第一声。从那一刻起,海关钟声就成了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城市符号之一。
海关与大钟有什么关系呢?当年海关对进出口船舶以天数征税,过子夜12点就要另加1天。而船东自备的时钟误差大,为统一计时,建海关大楼时特意设置大钟楼。钟声悠远的海关大钟,原本是在缴税时作“分分计较”之用,您猜对了吗?
一座楼,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兴衰,也见证着上海的饱经风雨。这座楼,看过江上龙舟竞渡,也看过岸边熙熙攘攘。百年过眼云烟,倘若大楼也有感情,最喜欢的,还是现在这盛世太平,静好岁月。
海关华员俱乐部
地址:南京西路479弄10号同益里
同益里位于成都北路东侧,黄浦区南京西路段的南侧。在30年代初,上海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同益里10号设立“江海关同益里俱乐部”,又称“海关进修会”,简称“海关华员俱乐部”。当时,俱乐部颇具规模,有网球场、舞厅、弹子房、麻将室、扑克房,还有食堂和单身宿舍。在华人团体的俱乐部中可谓首屈一指。
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海关地下党组织在1936年9月成立之后,在同益里俱乐部内组织了江海关乐文社、江海关歌咏团和江海关话剧社。海关的革命青年纷纷加入,茅丽瑛、佘毅、陈铁保、冯华全、沈胜白、彭瑞复、林大琪等都是成员。“八一三”战事后,海关组织了战时服务团,同益里俱乐部的社团成员深入到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慰问演出。
滑动查看更多
1949年5月,当战火在上海四郊进入激烈阶段时,江海关地下党总支在同益里俱乐部建立临时防护所,收容居住在战争边沿地区的职工家属暂居。
中华民国海关图书馆
地址:新闸路1708号 现静安区图书馆
中华民国海关图书馆又称“赫德纪念图书馆”,于1931年6月1日正式开馆。时任总税务司的梅乐和“为纪念前总税务司赫德有发展中国国内及国际贸易并为中国图谋与经济有关系各种利益之功绩起见宜将此项图书馆命名为赫德纪念图书馆”。
海关图书馆原址位于新闸路原邮局庶务处底层,由原海关总税务司署图书室与造册处历任税务司建成之图书室合并而成。后因馆舍扩建选现址建立新馆。建筑正门口处用高大的花岗岩砌边,并凸出于主立面,大门为铸铜的工艺木门。两扇门上刻有“海关圕”篆字图样。
中华民国海关图书馆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图书馆章程、入门证、阅览证等一应俱全。第一任馆长由原税专高材生阮寿荣担任,阮先生为此专程赴北平学习图书编目、书籍分类及一般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由关务署署长及总税务司共同任命之委员会管理,对大学学子及有志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之一般公众开放。
海关总税务司署上海办事处
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上设过上海办事处,并行使总署的职权。1928年《申报》中记载:“总税务署南迁续闻:现决定在南京设置正式总税务司署,另在上海赫德路二十一号及二十四号设立办事处,已正式定名曰总税务司署上海办事处。总署办事人员南迁后,尽在该处办公。海关档案运沪后,亦庋藏该处。电信公文亦寄该处。”
中国近代海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出版机构造册处(后改称统计科)亦设在此地。
海关造册处是中国近代最早官办的现代概念的出版机构,在近代出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任务是受命提供各海关使用的统一表格、统一的海关证件,编印海关贸易报告、统计年报、印刷海关文件、书籍等等。并随之建立了一套编印、分发、保管、使用、出售出版物的制度。其出版物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用多种语言文本出版。由于海关财力充足,造册处拥有先进的印刷设备,聘请英国的印刷技师,有些出版物还在伦敦印制。百年前的出版物在用材和印制水平上毫不逊于今天。如今,留存在档案馆内的百年海关史料为今天的学者研究海关历史和中国经济史、近代史提供了大量史实依据,而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统计科)也在海关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关俱乐部
地址:汾阳路9弄3号
汾阳路9弄3号为全木结构住宅,是现存最早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之一。该建筑建于1898年,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底部被架空1米左右。南面设方柱敞廊,柱头有类似中国古典建筑的斗拱和雀替,方锥台式瓦楞板屋面,檐角翘起,四面开老虎窗。外墙采用宽14厘米、厚8厘米的木板条,以水平向铺,故有“木屋”之称,门窗均用木材制成。西北角有一方形攒尖小塔。
上海解放前,该木屋为海关外籍人员俱乐部。内设酒吧、舞厅,木屋边上还有一个网球场。俱乐部南向正前方有一片600平方米的小花园,栽种奇草异木、各类四季花卉,让憩者欣赏。
当时的上海西区还在发展之中,来自异国他乡的洋人,在这小木楼里休闲,娱乐。直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上海娱乐建筑逐渐增多,小木楼的红火场面日见消失。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小楼一直作为海关职员家属住宅,默默无闻,直至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江海关税务司官邸
地址:汾阳路45号
江海关税务司官邸建于1932年,属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1989年列为上海市级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官邸高二层,假三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对称布局。这幢别致的房屋是协澄洋行莫里斯·亨德里设计,由中国大陆公司辛丰记迎造厂承建。
1933年江海关税务司英国人罗福德迁入居住,1943年起由日伪海关长谷冈胜美占用,最后曾有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居住,也是入住其中的第一位中国人。解放后,该住宅楼连同周围花园草坪改作上海海关学校使用。1997年,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迁往浦东。现江海关税务司官邸为汾阳花园酒店所在地。
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欢迎您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近代海关建筑作为中国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旁证。以上展览中呈现的珍贵史料、图片,均珍藏于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您可以登陆“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官网,或扫码加入“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内容。
http://lib.shcc.edu.cn/
story never ends ...
责编:校新媒体中心微信部 贰零叁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