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红色故事 他们说了一个又一个

上海戏剧学院,艺考

上海戏剧学院

2021-7-08 05:19:40 文/饶燕儿 图/丁辉

关注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

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

越来越多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

正被上戏师生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

上海戏剧学院

“七一”前夕,由上戏团队参与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侯绍裘》《渔阳里的“大人物”》《共产党员雷经天》先后与观众见面,它们通过不同维度与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及共产党人的精神信念。

《侯绍裘》《渔阳里的“大人物”》均为上海市“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重点项目;《共产党员雷经天》则通过“剧本演读”这一特别的形式,使观众感受剧本背后蕴含的力量和精神。

上海戏剧学院

《侯绍裘》

讲述了松江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侯绍裘短暂且绚烂的一生,选取了侯绍裘在南洋公学时期的求学生活为主要内容,重点刻画他与校长唐文治以及同学、乡亲等人的交往,在碰撞与冲突中思考中国的前途,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心路历程。“我要做一颗流星,要让人们看清楚,什么是黑暗,什么是魔鬼。对不起,我做不了秋火,我只能做天上的星!”侯绍裘以其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这样的誓言,并像无数共产党人那样化作了划破黑夜的流星。

上海戏剧学院

侯绍裘(1896-1927)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渔阳里的“大人物”》

选取了1920年的老渔阳里这一历史横截面,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全剧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挖和再现,融合生活化场景,赋予角色烟火味。

住在老渔阳里的纱厂工人余冬生以及弄堂女孩杨佳婴,在这对“小人物”平凡的人生里,有着不同寻常的两年,因为那两年他们的隔壁来了一群“大人物”——陈独秀、俞秀松、杨明斋,等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串起渔阳里的风云变幻,共同绘出一幅视角独特的历史画卷。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共产党员雷经天》

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开拓者雷经天的故事。1937年,他在延安依法审判轰动一时的“黄克功案”,后来在上海担任高校领导,为新中国司法制度建设作出奠基性贡献。雷经天的经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不仅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共产党人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必然结果。

上海戏剧学院

《侯绍裘》的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伊天夫教授。

《侯绍裘》《渔阳里的“大人物”》《共产党员雷经天》的剧本,均由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教授组织团队共同完成创作。

党的生日到来前夕,上戏编剧学专业党员师生还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暨红色题材戏剧创作与研究”专题恳谈会。

上海戏剧学院

陆军教授首先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他结合编剧学的学科特点指出,编剧要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要培养敏锐的思想触角和精妙的编剧思维,要牢记搞创作与研究也要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研究生党员们以“我为建党百年做了什么”为话题展开了交流,畅谈了剧本创作、学术研究、主题活动、文艺作品等多个方面的收获,在学史明理的同时,也对红色题材有了新的体会和见解。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编剧,更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社会担当,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多创作出时代需要的优秀作品。

姚扣根、赵韫颖、徐煜、魏东晓等党员教师,对学生们的创作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还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经验和编剧理念。赵韫颖教授提醒同学们要不断扩充生活的“占有量”;姚扣根教授则结合他创作的多部院士题材戏剧影视作品,要求学生特别关注有关国家命运的人物和事件,开掘出更有深度的创作题材。

上海戏剧学院

END

扫码关注 上海戏剧学院

责编:刘佳奇

文字:牛立超边明婕

图片:张译月陈浩波

排版:卢婵娟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上海本科院校-上海戏剧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的红色故事 他们说了一个又一个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