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国共产党一大纪念馆新馆正式开放。一大纪念馆位于上海黄浦区兴业路1号,与一大会址隔街相望,延续了青红砖的石库门风格。纪念馆展厅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展到3700平方米。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
是梦开始的地方
回首往昔
在梦想的哺育下
上师大师生不懈奋斗、孜孜不倦
汲取奋进的力量
一起来看看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里
上海师大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苏智良教授成果在新馆展陈
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发文《一个被遗忘的中共建党重要纪念地——关于上海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地址的考证》。苏教授在文中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但我们长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建党活动空间,这就是长治路177号。这里曾是上海同仁医院的发祥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所在地。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曾是该报记者兼编辑,他在这里建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故这里也是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所在地。陈独秀、杨明斋、袁振英等曾在此与维经斯基会面和工作。这一发现成果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展陈“第三部分 早期组织,星火初燃”中呈现。
人文学院苏智良教授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上海红色历史纪念地遗址发掘,“十年磨一剑”,通过广泛调查、深度考证,出版的《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成为迄今收录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上海城市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为上海党史和城市史研究提供完整、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成果。该书问世后,获得广泛影响,已加印5次,印数达2.2万册,并入选“2020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新馆采用我校教授产学研团队成果
近日,我校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朱建教授领衔的产学研团队为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外墙进行了新型环保涂料喷涂,让“红檐灰砖”在太阳光照射下自发降解污染物并且抗菌杀菌,实现外墙自保洁,还能净化空气,可谓“拥抱阳光、永葆青春”,穿上了一套环保科技防护衣。该项成果应用受到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媒体关注报道,并在上海市政府网站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东方网等平台纷纷转发。
《解放日报》报道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报道
据悉,该涂料源于上海市科委牵头、我校朱建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基于自清洁无机纳米喷涂剂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外墙环保技术研究”专项,采用的光催化技术来自我校环地学院与万铭环保科技的产教融合创新成果,这种纳米光催化剂具有防紫外线性能、光致超亲水性能、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等三位一体的功效。同时团队针对中共一大纪念馆外墙表面材料的特性,从外墙自清洁材料的制备、筛选出发,研究外墙材料与自清洁材料的界面科学,进一步通过表面嫁接、修饰及改变喷涂工艺等手段,优化新型无机纳米级外墙自清洁材料对墙面的保护及自清洁效果,提高外墙使用的观感和寿命。
经测试施工中通过对墙体表面微纳结构的控制和光致自清洁的效应,实现了基材表面的保护和长效自清洁作用,有效提高了红色文化纪念馆的着色耐久度及抗污性能。同时,表层的光催化薄膜还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部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有助于提高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围绕中共一大纪念馆外墙环保技术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自清洁纳米级喷涂剂的制备、涂覆技术,防护性能评价及环境效果对比的成果,可应用于红色文化纪念馆外墙保护和升级工程。同样,遵义会议纪念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等地标建筑也即将开始应用这套“防护衣”,共同迎来建党百年。
项目负责人还介绍,工作中得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以及上海电力大学李和兴教授领衔的上海市万铭环保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力支持。后续,这类光洁纳米膜还将推广至学校、医院、工厂、居民住宅外墙和公路路面及侧墙,使楼宇和道路等都拥有自净能力,同时成为“空气净化器”。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铭记历史坚守初心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供稿:人文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编辑:融媒体中心
校对:陈怡
往期推荐
●我在上海师范大学等你!
●上海师大邀你“原汁原味”学党史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章程,请查收!
●在上海师范大学留下最美印记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师大一起加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