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党委在全校开展“初心百年路 逐梦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广泛发动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党总支,积极组织承办系列活动。学生工作部(处)在2021年度组织开展“艺美中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凝练艺术专业特色,依托学校“六艺育人”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山艺特色,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艺术+思政”育人品牌。官微将分专题陆续发布师生系列精彩活动,敬请期待。
电影学院“传递中国情”系列
有一些事,我们需要永远铭记,
有一些人,我们需要怀念,
用电影,记录历史,
电影学院“传递中国情”系列活动,
看历史的模样,铭记过去的故事。
《沂蒙六姐妹》
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
影片梗概
1947年春,孟良崮战役前夕,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娶月芬进了门。烟庄的男人们大多上了前线,妇救会会长兰花带着妇孺老幼,正准备着一场艰巨的支前任务,他们夜以继日地摊煎饼、筹马草、做军鞋。大壮的父亲害怕独子战死沙场,谎称老伴病重骗回儿子,将其锁在地窖中。黑燕召集秀秀、小鹤用调虎离山计协助大壮返回军队。月芬赶了几十里路回娘家借粮,在路上与从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不久,丈夫牺牲,致成终身憾事。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兰花带着众姐妹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该片由我院院长王坪执导。
观影感悟
电影《沂蒙六姐妹》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藏子”就是一个与集体记忆具有某种对抗性的情节。儿子回村看望父母,翌日早晨又要整装待发,父母忧心儿子的生命安全和家族的香火延续,选择将儿子骗入地窖,并将其“软禁”,借以逃脱残酷的战争。“逃兵”故事居然出现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这是“十七年”电影创作者很难想象的,观众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切肤的真实。而随后的“烧草棚营救”情节更是诙谐风趣,展现了“姐妹情谊”的某种原始形态,在残酷的悲剧氛围中飘过一股活泼气,呈现了创作者的多元性意图。
导演王坪将“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搬上大屏幕,这本身就是一次从集体记忆中开掘个体记忆的实践。她们在后方默默辛勤付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在题材的规训作用下,个人记忆又与集体记忆形成了深层的共谋:影片重点开掘的一些“盲区”,如爱情,蕴含着民族团结、家国一体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有力建构着中华民族的积极形象。
——2019级影摄专业学生 陈胜男
蒙山伫立,人杰地灵。红色影片《沂蒙六姐妹》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沂蒙六姐妹带领群众革命的感人事迹,给人以内心深处的思索和感悟。
沂蒙六姐妹只是众多红嫂的缩影,更是万千革命前辈的缩影。她们挥洒自己的青春,将自己的人生为革命注入动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内心所想的不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民族大义。
她们的沂蒙精神感动着万千国人,洗涤着国人的心灵。让国人永远记住她们,永远记住为了和平而奋斗的革命前辈。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将革命精神传递下去!
——2019级影摄专业学生 王京文
舞蹈学院“舞出中国态”系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舞蹈学院“舞出中国态”系列活动,
用舞蹈记录那柔弱的刚强!
《井冈·井冈》
01
作品赏析
舞剧《井冈·井冈》选取了井冈会师、红米饭南瓜汤、送郎当红军、小井之难、十送红军、托孤等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创作,展现了当年红军为信仰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为理想前赴后继的青春激情,用艺术语言深刻诠释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
它不仅展现出了赣鄱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独有的文化特色,更展现出赣鄱人民在革命年代为国家前途命运顽强战斗、艰苦卓绝、不畏牺牲的可贵品质,展现出吉安革命老区人民为国家的振兴做出的巨大贡献。
视频来源:优酷视频
表演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编 创:郭磊
02
井冈山精神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翌年4月,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红色政权和革命力量得到加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说:“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座山,辉映历史;一种精神,照耀未来。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以初心使命的火炬,点亮了一个个精神坐标。赓续红色基因,凝聚时代力量。井冈山精神在理想教育的传承中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薪火相传。
书法学院“写好中国字”系列
中国汉字,
承载着5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
笔画的抑扬顿挫之间,
传递着中国人的精神,
书法学院“写好中国字”系列活动,
一笔一划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日常书写中的红色经典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激发党组织、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奋进力量,根据“艺美中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方案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求,书法学院将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即聆听“一堂党课”、观看“一部电影”、阅读“一本好书”、打造“一门课程”、讲授“一场讲座”、创作“一件作品”、建设“一处场所”。
其中,打造“一门课程”、讲授“一场讲座”由我院教师以党的四个历史时期为背景,结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要求,将党史、新中国史和文化史、近现代书法史相结合,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艺术家、艺术作品和创作背景,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打造精品课程。
“日常书写中的红色经典”
——中国书法史课程
任课教师王谦教授如是说:
“日常书写中的红色经典”这一课,其缘起是在本学期“书法史”第一周的课上,讲授内容涉及到古代“民间书法”,同学们学习兴趣盎然;又由“民间书法”自然地跨到了“日常书写”课题,大家对这一话头的兴趣延续到几堂课的课间而意犹未尽,其间我又将去年疫情严重时收藏的《疫情帖》《你来我家帖》等找出来和大家欣赏和分析。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学院结合本学院的专业特点,策划并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于是,将“日常书写”这一专业概念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的书信、工作日志等内容相结合,“日常书写中的红色经典”这一课程便应运而生。本堂课主要对应党的第一个发展时期,选取了方志敏、刘志坚、叶挺、毛泽东、周恩来等先烈和领导人的日常翰墨之作。
作为教师,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思 考 题
0
1
中共领导人、革命英烈的“日常书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日常书写”相比,主要有哪些异同之处?
0
2
思 考 题
作为当代书法人,我们从上述“日常书写中的红色经典”中可以汲取到哪些方面的营养?
这两个问题,如果不是这样明确提出来让大家思考,同学们在读到所选的红色经典书法时也会有所感触,但可能较多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很多同学已会很自然地将红色经典书法融入书法专业意识,能够欣赏、解析其中的书法之美,并在用心品味这一类真正属于“日常书写”范畴的笔翰之作中,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高尚意志、纯美情操、远大理想与本真人性的永恒光辉。
书法是汉字的延伸,更是书写者精神情怀的延伸。将红色书法经典与专业学习相融汇,大家更能感受到超出传统书法史范围之外的无尽蕴涵。
方志敏自述手迹
《可爱的中国》手稿
《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记述》手稿
往期精彩推荐
初心百年路 逐梦新征程(1)| 山艺学子唱响“艺美中国 春天的旋律”
初心百年路 逐梦新征程(2)| 山艺学子演绎 “艺美中国” 家书情长,沂蒙情深!
初心百年路 逐梦新征程(3)| 山艺师生描绘“艺美中国”最美中国画,传颂红色经典,舞出中国精神!
初心百年路 逐梦新征程(4)| 山艺师生讲述“艺美中国”最美故事,感悟家国情怀,奏响时代最强音!
初心百年路 逐梦新征程(5)| 山艺师生唱响“艺美中国”最美中国戏,致敬红色经典,铭记青春之志!
关注山东艺术学院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校园资讯
|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来源| 学生工作部(处)公众号
编辑 | 李艺涵 孙文洁丁红杰
责任编辑| 王立燕
审核 | 苏茂兴 吕春玉
山东艺术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出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