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今年3月24日,科技部办公厅印发《科技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征集活动的通知》。目前,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征集活动已进入到公众投票阶段,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姜卓俊教授、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农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玉梅副教授、园艺学院张玉刚教授4位专家入选,欢迎广大师生、校友及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为青岛农业大学最美科技特派员投票!
投票规则:
1. 投票时间:6月15日——28日
2. 投票次数:每位用户每天可投出20票
投票方式:
1.点击图片进入投票界面
2.下滑至“我要投票”搜索栏,在关键词搜索处分别输入4位专家所对应的视频名称:
01
关键词搜索:农大二十四节气之大雪——“草莓教授”姜卓俊(山东)
姜卓俊,农学院教授,国际园艺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草莓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农牧渔丰收奖2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国内首创12月收获“无加温冬季草莓早熟栽培技术”;2011年创新“草莓超早熟栽培技术”,生产出国内第一亩“秋草莓”。为国内草莓事业的开拓者,并将其成果推广至全国各地,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记三等功;获“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中国草莓十大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先后获安徽长丰、山东临沂、济南草莓功臣荣誉;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众多媒体誉为中国“草莓教授”。
02
关键词搜索:尚书旗:让农村的田野充满希望(山东)
尚书旗,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农业机械)首席专家,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世界种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领域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新疆天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兼任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和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种子协会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花生及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和种子繁育机械装备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1项;突破了新品种繁育机械化作业的3类26项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部级优秀创新团队奖2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国际专利2件,授权国家专利318件,其中发明专利60件;创制并推广应用了国内第一代适应花生不同种植要求、不同种植区域的11种联合播种机、10种多段收获机和8种联合收获机等共计29种;创制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9种联合播种机、10种分段收获机和4种联合收获机等共计23种。
03
关键词搜索: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张玉梅(山东)
张玉梅,农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农作物种子出境和对外合作评审专家、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等职。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青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抗旱耐盐遗传调控、作物新品种培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发等工作,致力于旱地、盐碱地等贫瘠土地的修复利用和抗逆品种选育。现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课题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等,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04
关键词搜索:以“心”传“新”(山东)
张玉刚,园艺学院教授。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果树特色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政府农业农村顾问团成员,山东省及青岛市科技特派员,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青岛市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苹果遗传改良与育种以及果树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专项建设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近20项;选育了苹果新品种10个,获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9个、国家苹果品种登记13个;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位)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位);获授权国家专利1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以第一位完成人选育的‘福九红’苹果2020年以100万元转让莱州大自然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选育的‘福丽’苹果新品种2017年以156万元转让农法自然(上海)科技公司。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以云科技服务平台为载体,经过20余年的努力,探索构建了科技特派员社会服务的“1+5”青农模式,即以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平台,依托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共建一系列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转化一批先进科研成果,培训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个区域发展新动能,在助力科技兴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贡献了农大力量。
截至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注册省级科技特派员470人,服务区域主要覆盖山东省各地市,另外辐射重庆、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区。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打造农林高校科技扶贫新模式
立足国家需要、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农业大学,青岛农大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瞄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盯黄河三角洲800万亩重盐碱地,勇啃盐碱地发展“硬骨头”,创新探索出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培育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科学技术放在实验室里只会是沉睡的种子,放在田间泥土里才能开出“创新之花”、收获丰硕成果。学校选派“精兵强将”投入科技扶贫主战场,以“软实力”克服“硬堡垒”,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农业成果”交到农民手中,走出一条“农字号”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学校紧紧围绕发展、培育、推广特色产业这条主线,先后在不同地区打造了20多个特色农业新品种或产业链,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村脱贫和农民增收。
“输血与造血并举”
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
教育既能“短期治标”,又能“长期治本”。学校充分实施“三培训”工程,即“上门科技培训、农民进校培训、网络进家培训”,依托设立的11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组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的立体组合式师资培训队伍,积极培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各地培养带不走的“土专家”、“田秀才”,不断拓展科技下乡覆盖率、纵深度。
建设云农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工作迈入4.0新时代
利用农业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是科技兴农强农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学校研发“山东省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科技特派员管理网络化全覆盖,构建了“云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推动山东省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全面进入“服务共享网络化、需求供应精准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考核标准数量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4.0新时代。
新时代新作为,青岛农业大学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秉持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扎根基层,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让人才下沉、让科技下乡,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服务热情和创业活力,进一步凝聚青农智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标识正式发布
▲端午安康丨来感受青岛农大虹子湖上的“端午味”!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啥样?女神老师带你一起研究!
▲最美毕业照丨在青岛农业大学遇见你们真好!
文字:曲天泽 姜妍
编辑:邵安琪
责任编辑:刘琨 姜妍
告诉农农,你“在看”,而且觉得很赞!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