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山河无恙,医食无忧——共和国英雄精神永存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艺考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21-5-26 13:08:49 文/裴怡雨 图/董翔宇

关注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今天下午相隔五分钟相继离开人世

13:02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13:07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吴孟超先生99岁

袁隆平先生91岁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据人民日报消息: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都在教科书里见过这样一幅图片

注释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经历过饥饿

立志要研究出高产水稻

考大学时

袁隆平想要学农

父母都不赞成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最终说服了父母

他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学习了四年

他说:

“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

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

毕业后

他一边教书育人

一边做农业科研

而他也度过了自己人生中

最难忘的18个年头

他见过饿殍

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

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

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

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

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

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

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

为了寻找它

袁隆平拿着放大镜

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

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特殊时期

他的那些像盼孩子一样

盼出来的秧苗

经常被轻而易举地被人扒光

他怕看不住苗

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无数次实验

无数次失败

他依然没有放弃

1970年11月

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

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

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

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

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

铺平了道路

1973年

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他正式对外宣布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我要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正是为了这两个“梦”

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

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中国青年报《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2008年8月29日)

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

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

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

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

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奖项

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他为

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

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尽管已经90多岁了

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湖南省农科院

在袁隆平住宅旁

安排了一块试验田

这块田从设立起就是他的“心病”

每天起床

第一件事就是下田

获国家最高荣誉

“共和国勋章”那天

他只知道

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

他立即赶过去

在现场

袁隆平拿着水稻说

“开花开得好好。”

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

”90后梗王”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

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

他曾勉励青年

“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

“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

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躬行实践、厚积薄发

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一穷二白时

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名满天下时

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

如今

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却将粮食的种子

创新与奋斗的“种子”

留给了后来人

功在当代

惠泽千秋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已刷屏

(逝于13时07分)

但请记住今天

中国同一天失去了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将‘肝癌大国’的帽子

扔到太平洋去”

医学研究表明

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

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62万人

中国人占到55%

上世纪50年代初

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一位国外知名专家

看到他们是在

两间破房子的简陋条件下

进行研究时下断言

“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

起码要二三十年”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苍生大医》(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13日 08版)

吴孟超憋着一股劲儿

带领“三人小组”

首次提出

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

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成功完成世界上

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

仅用7年时间

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但吴孟超深知

“只会做手术的医生

只能算开刀匠”

一台手术只能救治一个病人

要从根本上解决肝癌问题

必须在基础研究上不断突破

1993年5月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成立

2000年以来

吴孟超又带领团队建立起

世界上最大的肝癌样本库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吴孟超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期努力

使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降低为0.30%

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53.6%

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79.8%

2006年春天

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

向国务院提交了

“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建议案

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如今

由他主持建成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已经屹立在上海安亭

成为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

才是我的晚节”

2007年的冬天

江西病人赵国庆找到吴孟超

因病情复杂

这位被肝硬化和肝癌

折磨的患者

曾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

吴孟超亲切地拉着他

轻轻拍着他的肩膀

还用自己的额头

贴着赵国庆的额头试体温

这个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的

中年汉子激动得潸然泪下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当时有好心人劝他

这么复杂的手术不要亲自上了

万一失败会晚节不保

吴孟超却说:

“我不怕手术失败

更不怕晚节不保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

才是我的‘晚节’”

吴孟超常说:

“为医之道,德为先。”

很多患者为了

感谢吴孟超的救命之恩

要请他吃饭

给他送来土特产、红包、金戒指

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吴孟超有一双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取出“世界之最”的大“毒果”

在肝脏的方寸之地

他用这双手

把大约16000名病人

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次日下午谈话时

吴孟超解释:

“手术的病人是一位河南农民

60多岁了

病得很重,家里又穷

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

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我活着一天

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当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

传记电影计划在全国上映时

制片方请他题写片名

这位声名远播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没有选择准备好的大词

而是挥笔写下了

“我是医生”

这个朴素的名字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直到2019年1月宣布退休前

时年96岁高龄的吴孟超

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手术刀

从医77年

他主刀完成了1.6万多台肝胆手术

成功救治了1.6万余名患者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他说

“我活着一天

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来源: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知乎日报、中国青年报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DREAM多融平台工作室

编 辑:王欣雅策 划:李 雪

审 核:宣传部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吉林专科院校-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微高校-院校号-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惟愿山河无恙,医食无忧——共和国英雄精神永存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